你好,发高烧绝招:最好在周六日,2天包你重感冒,发烧38多度。第一招:先洗冷水澡,12点睡觉,不关窗户,凌晨3点起,不穿衣服坐着看电视,凌晨7点再睡下(把父母蒙住),第二天7:30起,先挑400个绳(或踢200个毽),不停下,然后喝冰镇的农夫山泉和一根冰棍(最好是纯冰的那种),歇一会,开电风扇吹着,10分钟吧,大概12点了,不该被子,睡一觉,开空调,3小时吧,到3点,继续跳绳,400个,或踢毽子,喝冰镇农夫山泉,冰棍,到6点,吃饭什么的,从来一般(12点睡再来一天),包你发烧!发低烧绝招:第二招:这个很简单,首先,把体温表甩到34.5度左右(别太低,太低就不逼真了),把体温表到过来夹(水银就上不去了),直接给家长,还要装出很难受的样子
指导意见:
你好,建议不要折腾自己的身体,毕竟身体是本钱,有个好身体,才能解决事情
最快的发烧方法就是用凉水洗头~之后吹冷风~之后头放冰箱里吹3分钟~
之后我的温度就从36.8直接上到37.3~呵呵~
经验之谈啊!
去上医院检查、、、验了下血~~上呼吸道感染
一般只需要30分钟!适合时间不足者!
第二种
我体质也很好的说我昨晚先用冷水冲,感到不行了用热水,当温暖以后,再忽然用冷水,反复几次,到床上后不盖被子,第二天下午,我发烧了。这种适合时间充足者
经过了几十人的试验!几百的推荐!!!
38°是不太可能了!
37.5~37.8倒是还可能!
我这有两种发烧方法!第一种可以让体温在37.0~37.3之间蹦跶!!
最快的发烧方法就是用凉水洗头~之后吹冷风~之后头放冰箱里吹3分钟~
之后我的温度就从36.8直接上到37.3~呵呵~
经验之谈啊!
去上医院检查、、、验了下血~~上呼吸道感染
一般只需要30分钟!适合时间不足者!
第二种
我体质也很好的说我昨晚先用冷水冲,感到不行了用热水,当温暖以后,再忽然用冷水,反复几次,到床上后不盖被子,第二天下午,我发烧了。这种适合时间充足者
不用看!我的绝对是原创的!我只是把我的原话复制一遍!总结一下
!经过了几十人的试验!几百的推荐!!!
38°是不太可能了!
37.5~37.8倒是还可能!
快速感冒的方法:冷水洗澡后吹风扇
如果天气还热就用冰放肚子上,人躺着,开电风扇
或者准备一盆水,风扇对着肚子扇,一直往肚子上浇水,干了就加
找个有感冒的人,零距离接触
淋雨、吹(冷)风、受冻、一会进空调房,一会出到很热的地方(就是使自己忽冷忽热)……
最快的感冒方法大概就是忽冷忽热
又找到一个:第一招:先洗冷水澡,12点睡觉,不关窗户,凌晨3点起,不穿衣服坐着看电视,凌晨7点再睡下(把父母蒙住),第二天7:30起,先挑400个绳(或踢200个毽),不停下,然后喝冰镇的农夫山泉和一根冰棍(最好是纯冰的那种),歇一会,开电风扇吹着,10分钟吧,大概12点了,不该被子,睡一觉,开空调,3小时吧,到3点,继续跳绳,400个,或踢毽子,喝冰镇农夫山泉,冰棍,到6点,吃饭什么的,从来一般(12点睡 再来一天),包你发烧!
快速发烧应该这样。现在正值流感季节,但是,很多物理降温方法不一定有效。
到底哪些物理退烧法是可以用的,哪些不仅没用还对孩子有害的呢?
今天,控姐为各位宝妈宝爸盘点了几种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希望各位家长面对孩子发烧时不再慌乱。
这两种退烧方法不要给孩子用
➊ 捂汗退烧
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并不完善,在发烧 + 捂热的状态下,不仅无法出汗排热,反而会因为不能散热导致热量在体内储积,导致体温升到比调定点更高,出现 41℃ 以上的超高热。有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因为温度过高导致脱水或「热性惊厥」。
1 岁以内的孩子更有「捂热综合征」的危险: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严重时可致死。
➋ 酒精退烧,酒精在人体皮肤上挥发的速度非常快,带走的热量也更多,大面积使用的话,反而会让孩子出现寒颤。
婴幼儿的皮肤也非常稚嫩,角质层薄,黏膜血管丰富,酒精很容易透过皮肤被吸收,从而导致孩子酒精中毒。
这两种物理退烧法
不推荐给孩子
在这之前,大家首先要知道,孩子发烧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在体温上升期的时候,孩子的体温是持续升温的(有时还特别快),会伴有手脚冰凉、打寒颤的情况。这时候再给孩子降温,孩子会越来越冷,更加不舒服。因此下面两种方法就不适合体温上升期的孩子使用。
➊ 温水擦浴
这也是爸妈们爱用的一种「退热方式」。
但擦浴之后,常常是体表的温度暂时降低了,一量体温,才知道发热并没有消退。
很多发热的宝宝通常昏昏沉沉想睡觉,这个时候被擦来擦去会很不开心,反而可能哭闹、寒战。
如果宝宝处于高热持续期或者体温下降期,也不排斥擦浴,这种方式就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试试看。
➋ 退热贴
大家想想,全身温水擦拭的降温效果都有限,巴掌大的一块冷冷的毛巾,效果又能有多少呢?
另外,有些退热贴里添加了薄荷、冰片等清凉类物质,孩子可能并不喜欢这样的感觉。如果再对类似产品过敏,就更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