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位于浙西南山区,丽水腹地,松阳历史悠久,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是丽水市最早的建置县。县城内有明清商业街和城隍庙、关帝庙、文庙、兄弟进士牌坊。县城西部有被誉为浙江第一塔的“国保”千年斜塔——延庆寺塔。县城南部有规模宏大、列入省
黄家大院
级历史保护区的石仓清代客家古民居群。县城北部有省级历史文化村——界首村。界首村和石仓村还被评为“丽水十大历史文化名村”。松阳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曾先后涌现过百名进士。松阳历史文化名人中最负盛名的有南宋四大女词人之一的张玉娘、唐朝道教名家越国公叶法善(唐玄宗为他撰写碑文《叶尊师碑记》)、南宋左丞相叶梦得、明《永乐大典》总编撰王景等。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松阳高腔被戏曲界誉为活化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松阳生态优美,是国家四大生态示范区之一,浙江绿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8%。唐代大诗人王维曾有“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描绘,宋代状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衷心赞叹。境内箬寮岘自然保
松阳老街
护区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千亩猴头杜鹃花海,堪称天下奇观。松阳是革命老根据地,1935年,刘英、粟裕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转战松阳,并建立了以安岱后村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全国仅存的八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故安岱后红色古寨被誉为“浙西南井冈山”。
松阳历史悠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较多。县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建于北宋咸平五年的延庆寺塔(被称为“江南稀宝”)、建于明代弘治九年年詹宝兄弟进士牌坊,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石仓古民居,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汤兰公所、城隍庙、青云塔、黄家大院、寺口进士牌坊、三济桥等,城区内有不少文物保护点。
松阳是革命老根据地县,1935年,粟裕、刘英率红军挺进师在安岱后村创建了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在玉岩、竹溪成立区委和苏维埃政权。现今安岱后村仍保留着刘英、粟裕故居,陈凤生、陈丹生旧居,红军桥、陈氏宗祠(粟裕、刘英办公的地方)等,在大东坝村、大树后村仍保留着红军标语。松阳风景名胜资源丰富。松荫溪风景名胜区荟萃塔溪绿涨、双童积雪、玉泉翠华、凌霄岚翠、百仞云峰、石空飞瀑等九大景区;
箬寮岘自然保护区拥有万亩原始森林,是珍稀动、植物的天然家园,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坡,生长着二千余亩连片的原始猴头杜鹃林;卯山省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为96.4%,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季相变化森林植物景观,有道教真人叶法善修仙之所,有宋王栖避之地等。近年来,松阳遵循“生态、休闲、养生”的旅游发展主题,整合山水、民俗、文化、历史等风景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浙南桃花源”品牌。
来自百度百科
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是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临海郡,松阳隶之。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属永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析松阳县东乡地置括苍县;同年,置处州,松阳属处州。十二年,处州改括州,松阳隶之。大业三年(607年)改括州为永嘉郡,松阳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松阳为松州,括州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松州均所辖。八年复改松州为松阳县;遂昌入松阳县。景云二年(711年),遂昌复从松阳析出。
天宝元年(742年),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括州,松阳均所辖。二年,析松阳县南乡地置龙泉县。大历十四年(779年),括州改处州,松阳隶之。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长松县为白龙县。
北宋咸平二年(999),白龙县复改为松阳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松阳属处州路。至正十九年,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不久复为处州府,松阳均所属。
明清松阳属处州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后,置处州军政分府,松阳隶之。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处州军政分府,实行省县两级制,松阳县省辖。三年,置瓯海道,松阳为所属。十六年,废道,复为省县两级制,松阳仍为省辖。二十一年6月,置第十一县政督察区;10月,改置第二临时特区,松阳均隶之。二十四年6月,第二临时特区改为丽水行政督察区。二十年4月,又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松阳属之。三十四年4月,改置第六行政督察区。6月,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至三十八年5月,松阳均所属。
1949年5月松阳解放。8月,设浙江省第七专区;10月,改称丽水专区,松阳均所属。1952年1月,丽水专区撤销,松阳县属衢州专区。1955年3月,改隶金华专区。
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是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临海郡,松阳隶之。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属永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析松阳县东乡地置括苍县;同年,置处州,松阳属处州。十二年,处州改括州,松阳隶之。大业三年(607年)改括州为永嘉郡,松阳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松阳为松州,括州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松州均所辖。八年复改松州为松阳县;遂昌入松阳县。景云二年(711年),遂昌复从松阳析出。天宝元年(742年),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括州,松阳均所辖。二年,析松阳县南乡地置龙泉县。大历十四年(779年),括州改处州,松阳隶之。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长松县为白龙县。
北宋咸平二年(999),白龙县复改为松阳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松阳属处州路。至正十九年,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不久复为处州府,松阳均所属。
明清松阳属处州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辛亥**后,置处州军政分府,松阳隶之。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处州军政分府,实行省县两级制,松阳县省辖。三年,置瓯海道,松阳为所属。十六年,废道,复为省县两级制,松阳仍为省辖。二十一年6月,置第十一县政督察区;10月,改置第二临时特区,松阳均隶之。二十四年6月,第二临时特区改为丽水行政督察区。二十年4月,又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松阳属之。三十四年4月,改置第六行政督察区。6月,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至三十八年5月,松阳均所属。
1949年5月松阳解放。8月,设浙江省第七专区;10月,改称丽水专区,松阳均所属。1952年1月,丽水专区撤销,松阳县属衢州专区。1955年3月,改隶金华专区。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松阳县,原辖境域并入遂昌县。
1963年复属丽水专区。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批准复置松阳县,属丽水地区。现属丽水市。
1997年全县设5个镇、15个乡(其中1个畲族乡)、400 个行政村、17 个居民区,228678人,其中畲族6226人。
松阳建县东汉建安初年,为处州建制之始,现今丽水地区的各个县市以及金华、温州的部分县市均由松阳辗转分置,历史上曾是浙江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县内至今仍相当完整地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松阳古城内的明清商业街上商肆连绵、坊塔散缀、贸易发达、古风依旧,俨然当代的《清明上河图》。位于古城西部的延庆寺塔,建于北宋咸平年间,塔藏舍利,秀美精绝,被称为“江南稀宝”。登塔远眺,山光水色、田园农舍尽收眼底。
神奇美丽、古朴迷人的松阳古县,地处浙江南部,瓯江上游,是闽浙山地绵绵群山之中的一颗未经雕饰的天然宝石。这里拥有浙江南部最大的山间盆地—松古平原,四周群山环绕,重峦叠嶂,中部坦荡如砥,一马平川,秀美的松荫溪从中汤汤而过。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松阳自古以来就经济殷实、民风淳朴、社会安宁的社会环境。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世外桃源”。盛唐诗人王维曾有“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描摹,宋代状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衷心赞叹。
松阳历史沿革
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是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临海郡,松阳隶之。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属永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析松阳县东乡地置括苍县;同年,置处州,松阳属处州。十二年,处州改括州,松阳隶之。大业三年(607年)改括州为永嘉郡,松阳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松阳为松州,括州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松州均所辖。八年复改松州为松阳县;遂昌入松阳县。景云二年(711年),遂昌复从松阳析出。天宝元年(742年),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括州,松阳均所辖。二年,析松阳县南乡地置龙泉县。大历十四年(779年),括州改处州,松阳隶之。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长松县为白龙县。
北宋咸平二年(999),白龙县复改为松阳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松阳属处州路。至正十九年,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不久复为处州府,松阳均所属。
明清松阳属处州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后,置处州军政分府,松阳隶之。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处州军政分府,实行省县两级制,松阳县省辖。三年,置瓯海道,松阳为所属。十六年,废道,复为省县两级制,松阳仍为省辖。二十一年6月,置第十一县政督察区;10月,改置第二临时特区,松阳均隶之。二十四年6月,第二临时特区改为丽水行政督察区。二十年4月,又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松阳属之。三十四年4月,改置第六行政督察区。6月,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至三十八年5月,松阳均所属。
1949年5月松阳解放。8月,设浙江省第七专区;10月,改称丽水专区,松阳均所属。1952年1月,丽水专区撤销,松阳县属衢州专区。1955年3月,改隶金华专区。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松阳县,原辖境域并入遂昌县。
1963年复属丽水专区。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批准复置松阳县,属丽水地区,现属丽水市。
1997年全县设5个镇、15个乡(其中1个畲族乡)、400 个行政村、17 个居民区,228678人,其中畲族6226人。
松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8°14′~28°36′,东经119°10′~119°42′(北纬28°27′,东经119°29′)。东连丽水市莲都区,南接龙泉市、云和县,西北靠遂昌县,东北毗武义县。最东至裕溪乡新渡,最西至枫坪乡龙虎坳,东西最宽处径距53.7千米;最北至赤寿乡大川,最南至大东坝镇大湾,南北最长径距40.2千米。总面积1406平方千米。总人口23.14万人(2005年底)
地名由来: 山南水北为阳,松阳县城在松阴溪的北面,长松山的南面,所以称为松阳。
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是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
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临海郡,松阳隶之。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属永嘉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析松阳县东乡地置括苍县;同年,置处州,松阳属处州。十二年,处州改括州,松阳隶之。大业三年(607年)改括州为永嘉郡,松阳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松阳为松州,括州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松州均所辖。八年复改松州为松阳县;遂昌入松阳县。景云二年(711年),遂昌复从松阳析出。
江滨夜景
天宝元年(742年),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括州,松阳均所辖。二年,析松阳县南乡地置龙泉县。大历十四年(779年),括州改处州,松阳隶之。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改松阳县为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改长松县为白龙县。
北宋咸平二年(999),白龙县复改为松阳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松阳属处州路。至正十九年,改处州路为安南府,不久复为处州府,松阳均所属。
明清松阳属处州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后,置处州军政分府,松阳隶之。
竹源峡瀑布群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撤处州军政分府,实行省县两级制,松阳县省辖。三年,置瓯海道,松阳为所属。十六年,废道,复为省县两级制,松阳仍为省辖。二十一年6月,置第十一县政督察区;10月,改置第二临时特区,松阳均隶之。二十四年6月,第二临时特区改为丽水行政督察区。二十年4月,又改称第九行政督察区,松阳属之。三十四年4月,改置第六行政督察区。6月,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至三十八年5月,松阳均所属。
1949年5月松阳解放。8月,设浙江省第七专区;10月,改称丽水专区,松阳均所属。1952年1月,丽水专区撤销,松阳县属衢州专区。1955年3月,改隶金华专区。
1958年11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松阳县,原辖境域并入遂昌县。
1963年复属丽水专区。
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批准复置松阳县,属丽水地区。现属丽水市。
1997年全县设5个镇、15个乡(其中1个畲族乡)、400 个行政村、17 个居民区,228678人,其中畲族6226人。
历史事件
松阳丽水两县起义
1949年3月14日,丽水县卫总队副总队长胡允孚以下官兵300余人在碧湖起义,松阳县长祝更生、丽水县长张慕槎率部起义后发出松阳丽水两县起义通电。丽水起义后,分别建立中共丽宣工委(4月改称处北县委)、丽水县政府(4月改称处北县政府)、丽缙永武人民游击支队。
松阳十大名人
张玉娘,叶法善,叶梦得,沈晦,王景,詹雨,高焕然,刘德怀,陈凤生,祝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