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翻译白话

2024-11-20 10:40: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看内容好像是民国初期的一篇公文,真是文采飞扬。其中有赋的成份,且引典颇多,固很难翻译。大意如下:(本人水平有限,可能有较多错误。)
呈悉(公文用语)。这个司(看来是一位司令什么的军事将领写的)受令对东南地区的情况进行规划、策划,往来于苏州、上海之间,发展军队,用来让光复中国的旗帜开张、飘扬,发誓要扫除国内肮脏腥臭的污秽。于是像蛟龙般在上海腾飞,像雄鹰般在金陵(即南京)掠敌,收服龙虎般盘踞的地方军伐,[作电掣断水投鞭,直慑苻秦以草木,](投鞭断水:前秦苻坚383年率领8万大军进攻东晋时用投鞭断水来形容自己军队的人数众多。而“直慑苻秦以草木”,引成语“草木皆兵”:苻秦兵败,见到一草一木都以为是敌兵。用此二典,意在说明自己军队当时的强大。)安定下原本倒挂般危急的大局,推举发起、创始这等事业的有功劳的人(即他们的首领,可能是蒋、朱、毛还是什么的,我历史不太熟)。现在天下统一为一家,新设五色旗(可能指“十八星旗”或者是“苍天白日旗”吧),国人没有不忠于国家的志向,政事美好国家共和,国家刚刚倚靠寄望于长城(应指当时的政府),将军们都引退到树林中(做普通的公民)。[从赤松而辟谷,固秦仇已报之心;徒朱地而计家,岂范策未行之故。](此两处用典故,与功臣们光荣引退有关。赤松、辟谷:相传张良急流勇退,跟随赤松子来到紫经山隐身修行,后人称此地为“辟谷”。)然而已经决定了这一行程(指引退),我们早就知道战马停驻的山谷是难以久留的,上百场战斗后剩下的生还者,适宜穿上“荷衣初服”(典出屈原《九歌(六)少司命》中“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及《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都是退隐的意思。)用放李靖为神仙的方法来嘉许我们吧,[树之风声,使樊侯无容地也。](《隋书•杨素传》:“记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树风声,指树立丰碑。樊侯是谁,不知,但此处应该泛指退隐的将领。)我们只是怕买山地的钱不够(这里可能又是用典,可能与下文“柱下史”有关。),感到有较多歉意;而柱下之史还等着我们去修。(柱下之史,《窦融传》附《窦章传》曰:“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章怀注:“老子为守藏史,复为柱下史,四方所记文书皆归柱下,事见《史记》。”说的是司马迁为保护史记而把书藏在“宝山”的“柱下”的故事。文中引此典,意在说明作者什么?有心把真实的历史记下来?还是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旧志趣?)那光荣的名誉是不能代替的。此批(公文用语)。

回答2:

我来试试。翻的不好大家不要笑话啊!

呈上详细情况。
该司令在东南地区筹划,往来于淞沪地区,在朱家召集将士,在瞿义兴起义军,举起光复失地的旗帜,发誓扫荡恶臭的污秽(应当是指日本人)。于是蛟龙在上海的江河中翻腾,雄鹰翱翔在南京的上空,集中龙盘虎踞在这里的英雄壮士,飞快地像闪电一样地快速行动,将马鞭投进水中可以阻断江河,一直震慑得敌人像苻秦一样草木皆兵(参看东晋淝水之战),稳定极其危难的全盘局面,推发踪之功人(这句看不太懂)。现在天下的人都是一家人,旗帜鲜艳,人们没有二心,政治清明民主共和,国家正依靠万里长城之坚固,将军急速地后退隐藏在大树下。(下面应该和上文淝水之战一样,引用了一些典故说明一些问题,我没看明白。没法翻译)

这应该是淞沪会战的时候的一篇战斗檄文。文才是很好,引用典故也很多。但绝对不是一篇成功的檄文。很显然,我们都知道19路军,都知道凇沪会战,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这就证明他写的不成功。
根据正常的推理,作者的目的很显然是要激励全国人民的斗志。很可惜,当时的中国,很多人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文盲更多。写这么漂亮的骈文,引用如此之多的典故,多少人看的懂?没人看的懂,能起多大的激励作用?
所以,作者如果不是个书呆子,没想到这么写作用不大的话,那就是另有目的。
如果另有目的,那只能是写给看的懂的人看的。什么人看的懂?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人看的懂。民国政府的高官们大抵应该是属于这一类人的吧。
………………

回答3:

叫以前的高中老师翻译

回答4:

叫几个古人来给你解释.
最好是同一时代的.

回答5:

好难,要死很多脑细胞,敬请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