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答题技巧有哪些

遇到不熟悉的文言文文章如何解答
2024-11-17 03:44: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这个没有太多技巧。要说“技巧”,就是要熟悉文言文常用词的词义。一般来说,一个词都有一个以上的词义,有的甚至有很多义项。必须读懂原文,分清楚这个词在句子中的词义,才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举一个例子:之
  之,在文言文中有很多义项,如: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像这么多的义项,是不能够靠死记硬背的,掌握它的诀窍,在于认真弄懂它在文章中的意义。只有养成对课文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考试时就不会“老错”了。

回答2: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通读必须完成以下五个任务;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如果文言语段是议论性的文字,就要找出表明论点的句子,再找到证明支撑论点的论据,最后看看是用什么方法证明论点的。
  
 第二步,品读细节,把握人物。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品质和内心。要注意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第三步,精读文章,对症下药。深入到文章内部,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

回答3:

对于文言文的考查,无外乎以下的知识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断句、文言翻译、文言篇章理解等。其实,在这些众多的考查点中,文言实词以及虚词是最为基础的,因为这两者将成为后面断句、特殊句式、翻译以及篇章理解的前提,只有掌握好常见文言实词及虚词,下面的知识点才容易理解与吸收。而对于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掌握,侧重在积累,亦即需要大量的记忆(输入)。
一、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几类
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共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判断句;第二类,省略句;第三类,倒装句;第四类,被动句。其中,倒装句以及被动句内容较多且更难理解。
二、判断句
判断句在文言特殊句式中较为简单,有相应的标志辅助辨别,最主要的标志为“……者,……也”,其它标志都是在这个标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如“……,……者”“……,……也”等。此外,还有一类表示否定判断,以“非”作为标志。当然,还有一类是无标志的判断句,这时就需要借助翻译去判别是否为判断句。
三、省略句
一个语义完整、语法规范的句子包含六种句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因此,省略句也较为简单,就是以上句法成分的省略,而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主要省略成分。在判断是否为省略句时,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翻译,通过翻译来判断省略了什么成分,在做客观题(判断句式)或者翻译句子题型时,能够知道句中省略了什么成分,将其中省略的成分补充起来即可
四、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就有被动句,因此,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有被动句的,只不过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形式较现代汉语来说多一些。一共可归纳为“四字两式”,分别为“见、为、于、被”以及“见……于、为……所”,当然并不是说遇到这“四字”一定是被动句,在拿到一个句子的时候,看到其中包含这些小标志,需分析其是否为被动句式。
五、倒装句
在现代汉语中,语法规范的句子语序如下:(定)主【状】谓<补>(定)宾。而语言是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尤其是汉语,历史之久、变化之多。因此,在语音、语义、语法方面多有所变化,其中以语音变化作为迅速,其次是语义,最后变化最慢的是语法,但要注意虽然变化慢,但仍是在变化的。因此,当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句法成分的语序上有所不同的时候,我们就将其称为“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顾名思义,主谓倒装句是指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发生了颠倒,即在现代汉语中主语本应在谓语之前,但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突出谓语部分,会将谓语放于主语之前。如:“甚矣,汝之不惠。”在该句中,“汝之不惠”充当主语成分,译为“你不聪明”,“甚矣”充当谓语成分,译为“太严重”,整个句子译为“你不聪明太严重了”,即“你太不聪明了”。因此,在整个句子中,谓语放在主语之前就是主谓倒装句。因此,在拿到一个句子时,首先找该句的谓语,然后看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是哪个成分,随后看其位置,当谓语位于动作发出者之前,则为主谓倒装。
定语后置。顾名思义,定语后置句是指定语放在了中心语之后,即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本应该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会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放在谓语之后,为了使句子结构看起来较为“舒适”,通常会将一些较长的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除此之外,虚词“之”常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在这句话中,中心语为“爪牙”“筋骨”,定语“利”“强”是修饰限定中心语“爪牙”“筋骨”的,但其位置处于中心语之后,而与现代汉语的定语位于中心语之前是颠倒的,故称其为定语后置。因此,在一个句子中,首先找到这个句子的中心语,随后找其修饰成分,再看其位置,当修饰限定成分(定语)位于中心语之后,则为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顾名思义,宾语前置是指宾语放在了谓语之前,即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本应位于谓语之后的,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会将宾语放在谓语之前。而宾语前置一般有如下的小标志,一类是“否定词+宾语(代词)=谓语”,如“忌不自信”,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序应为“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一类是“宾语(疑问代词)+谓语”,如“何陋之有?”,在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的呢?”;此外还有一个小标志就是“之”,其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可帮助我们判别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顾名思义,状语后置是指状语放在了谓语之后,即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本应放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会将状语放在谓语之后,而这类状语通常是由介宾短语充当的,而介词通常为“于、乎、以”等,形式为“谓语+状语(介宾短语)”。

回答4:

文言文是中考一大重要题型。课内文言文较为简单,平时掌握好课文背诵、识记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即可。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主产生惧怕。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始失分了,因此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
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问题。(2)第二类解题方法—结合自身或现实,谈谈读后的启示或收获。在中考中,重点是考查从作品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美好品德、某种精神方面的启示或收获。
①读原文,看文章是赞美或宣扬哪一种人生观、世界观、品质、精神。
②作判断,这些的一切在当今社会是否值得提倡,我们又该如何去改正或抵制。
注意事项: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回答5: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