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谋反是三国演义里记载的,实际上魏延之忠心日月可鉴,在《三国志》中记载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然而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写成了脑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杨仪率兵攻打魏延,魏延迎击时被王平击败,与其子数人逃归南郑,被马岱所杀,后又被杨仪诛灭三族,下场惨烈。
部曲投奔,屡立战功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还,军事重镇荆州则被曹、刘、孙三家瓜分。 当时曹操据有河北四州、豫州、兖州、、徐州、司州、雍州部分、荆州部分地区,势力依然相当雄厚,孙权占据扬州、荆州部分地区,后来又得交州,国险民附。唯独刘备实力最弱,虽然后来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的南郡部分地区,但仍然很弱小,刘备势力要生存并发展,只有如隆中决策所言,西取蜀川。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进击张鲁,魏延以部曲投奔刘备,随刘备入蜀,因为骁勇善战,数有战功,所以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信任。
不负君命,镇守汉中
刘备进位汉中王,政治军事中心将要迁到成都,这时候,需要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军事重镇——汉中,(今陕西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必定是张飞,张飞也以为必定是自己。刘备却拔魏延为都督,总督汉中,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刘备称赞道:“好”,众人都认为他所说的很有气势。
魏延镇守汉中的时期,正是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之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下半年,刘备的荆州三郡被盟友孙权夺去,关羽也被东吴杀害。刘备怒不可遏,在称帝后不久,就倾全国力量东征孙权,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击败。这一败,导致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内部引起了骚动和反叛,曹魏随时有可能进攻汉中,但是由于魏延治军有方,守卫得当,使得曹魏不敢窥视汉中,后来魏延死后,王平等人沿用魏延的镇守方针,成功的击退了曹魏军的进攻。
西入羌中,大破郭淮
建兴八年,曹魏司马懿率大军入寇蜀汉汉中地区,被蜀汉军队在正面挡住了曹魏军队的进攻。
此时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凉州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魏延不愧为蜀汉名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居然在阳溪破郭淮、费瑶等。
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还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进献奇计,空留遗恨
魏延随诸葛亮出征北伐,进献“子午谷奇谋”:让诸葛亮分拨自己一万军队出子午谷,夺取雍州长安和潼关,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后异道会于潼关,犹如韩信当年的故事。然而,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并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魏延认为诸葛亮过分谨慎,叹息悔恨自己的才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可以说这时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采用此计策,即使蜀汉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雍州并入蜀地。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一万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胆怯的夏侯楙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叡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
有人认为: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考虑到后来蜀汉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拒绝断后,惨遭杀害
建兴十二年秋,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的意思很明确,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琬、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何平在前抵御魏延。何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都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http://baike.baidu.com/view/5638.htm
魏延在演义里首次登场,乃是真正风虎云龙之时。曹操百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刘备残军拉着大队百姓杀到襄阳,蔡瑁拒绝开城。剑拔弩张之时,忽然:“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然后刘备假仁义了一下,率军闪了。魏延与文聘单挑了几个回合——注意此处,老罗不经意间在一出场就渲染了魏延的威武:能和文聘斗而且全身而退者,也算是高手了,毕竟文聘在刘表军团中是屈指可数的猛将。然后魏延很没面子地去投韩玄了。
这一系列画面给人的印象是,魏延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深有大志,而且善择明主,勇武不凡。大致如此。虽然有背主之嫌,但是中国人的思维:你反好人就是叛贼,可是反坏人就是弃暗投明,应该鼓励的。所以大家看了这里会对魏延有个好印象。
第二次出场就有名了。黄忠要被斩首了,魏延出来英雄救美:“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
厉害吧,一次很成功的内部政变。但注意此段文字中,第一次对魏延有了评价:“玄怪其傲慢少礼”。休小看此数字,含义巨大。几乎是盖棺定论。但这次魏延还是很酷的,救了黄忠,取了长沙。还有,能够一呼间让长沙人民反了韩玄,一方面借重了黄忠的魄力,一方面亦可见魏延的厉害。可是,之后就是诸葛亮忽然变脸,要杀魏延了:“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我看了大大不以为然。如果以此为标准,法正呢?孟达呢?马超呢?刘备军团叛将多矣,何故就对此人耿耿于怀?我后来看了《三国志》才知道此乃虚构。老罗此处设这段话无非是要说诸葛亮有先见之明,其实是间接恶化了孔明的形象。
魏延归了刘备后,屡立战功,一直发展到他和黄忠随刘备入川,已经由刚开始的降将一跃成为仅次于关张赵三大猛将的重要人物了。后来在与冷苞邓贤的作战中还算有功劳——虽然多次被黄忠搭救,但多少是有功劳的,算得是猛将。在孔明策划的几次军事行动中,他都干净利落地完成任务。可是后来与马岱一战颇没面子:“魏延只道是马超,舞刀跃马迎之。与岱战不十合,岱败走。延赶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
但注意此后的一段:“马岱大怒曰:‘汝焉敢小觑我!’挺枪跃马,直取张飞。战不十合,马岱败走。”
虽然单挑不是简单的加减法,但是毕竟能在十合中挑败马岱的人不是很多——魏延和张飞都是在十合中打败马岱,虽然考虑到马岱与魏延挑时的诈败因素,依然可以视为魏延勇武的象征。
还有,可能魏延没想到。此时射他一箭的男人,二十年后还取了他的首级。
后来就是汉中之役。魏延先是跟着张飞大破张合,然后在与曹操斜谷会战中:“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
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
魏延的功劳很大了。射中曹操(之前审配和陈宫都有射中曹操麾盖的记录,但是射中本人印象里似乎没有),而且大战庞德(庞令名的勇武我不多谈了,大家都清楚),真是骁勇无双的猛将。还有,此处曹操对魏延招降,魏延“大骂”。可见其忠。
汉中平定后,魏延升任汉中太守,在《三国志》里有一段精彩无比的文章谈论此事。我一直奇怪,为何如此漂亮的传奇没有被老罗收录,想来是因为魏延是叛将,不能美化他。但无论如何,都很动人:“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要知道,汉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荆州。而刘备不托马超黄忠赵云,独托魏延,可见对他将才的信任。而魏延之言(对不起我想再重复一遍,太帅了)“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实在气吞山河。而事实上,在他镇守下,汉中固若金汤,确实如此。要注意,他承受的压力比关羽荆州大——关羽在荆州拥有绝对独辖权,而且兵力强大。而魏延在汉中是被控制使用的,可是在曹操那么大的压力下依然可以坚守。不能说其将才超越关羽,但显然没有决定性差距。
三国的猛将陆续谢幕后,魏延和赵云成为诸葛亮仅有的可依靠的人。在平云南之役,魏延起到了以老带新的作用,把一些年轻将领拉到前台,而他依然是定海神针。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藤甲兵会战中,他第一次担任了丢人的角色,连丢十五个营寨,如鼠贼一般逃跑。魏延“面有怨色”。换了我也是。举世名将,当时天下屈指可数的猛将,居然要这么丢人的逃窜。当然不爽了。我开始认为诸葛亮对魏延的这种使用,几乎算得上折辱,此类活要王平高翔做岂非更适合?但后来一直到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时,却有了一个新看法:
诸葛亮策划了一个很漂亮的战役。要求几个将领先与张合作战,牵制其兵,另几员将领做埋伏合击。而司马老儿大军拥来时,这些将领必须以少打多,强行与其周旋,而姜维率军偷袭司马老儿大营,迫使其退兵,所有人马可以随之掩杀。在选择那个负责独战张合和司马的人时,诸葛亮说:“非智勇之将不能当此任。”还“目视魏延”。但此刻“延低首不语。”
后来此次战斗打得很成功。我从中得出以下结论:诸葛亮对魏延的最初希望是可以通过磨练和提携(包括让他守街亭附近,在北伐时任命他为前督部等)为自己培养一个接班人。可能最初的想法,自己百年之后可以由魏延接任大将军。但是,在历次实践中,他都发现了魏延的一些致命弱点,这使他开始倾向于姜维。对魏延表现出的某些问题他开始予以注意。诸葛亮对于任何有小问题的人都不放过,例如李严、廖立,可是对于魏延却无比宽容。六出祁山时,有如此事:“权笑曰:‘此人(指魏延)勇有余。而心不正。若一朝无孔明,彼必为祸。孔明岂未知耶?’……孔明叹曰:‘真聪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为惜其勇,故用之耳。’”
演义中这么说,几乎是盖棺定论了。
《三国志》里对魏延的功绩如是说:
“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忿,有如水火。”
还有,忘了说。王双是魏延斩的。射杀张合则是魏延又一次成功的引诱。其实,即使魏延和张合强行单挑,应该也有胜算。不知道老罗为何如是写。
六次北伐与历次一样,魏延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又一次扮演了丢人角色,引诱司马老儿入上方谷,可是一烧之下未曾成功。然后就轮到了那件事,孔明死了。
演义里,魏延是先要求由自己统兵继续与司马老儿交战,在杨仪和姜维、蒋琬商定退兵后悍然起兵追击,然后被诸葛亮安排好的马岱杀了。一切都理所当然,一个有勇无谋的叛将被神机妙算的孔明杀了,着实呱呱叫,大快人心。我最初也有此快感。可是看了《三国志》后,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给延曰:‘当为郡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有一些曲笔,但想来大家都看得明白。诸葛亮是把魏延作为重要的断后者,但考虑到一旦他不肯,那么大军自己进行。而魏延与杨仪在此时彼此攻击,谁对谁错不知道。魏延是不肯给杨仪为下,要求自己独立率军北伐,而杨仪则是伙同了更多人反魏延。而在彼此上书中,后主身边的人都“保仪疑延”,这可能和平时魏延“刚而自矜”有关。但我实在找不出魏延要谋反的意思,他的意思最多是不想让诸葛亮的心血白费啊!
而杨仪则率军追杀,杀了魏延。何必杀呢?为何不把他擒拿后拉回成都对质呢?还踩着魏延的头说:“庸奴,复能做恶否?”还灭门。这是什么行径?禽兽之行啊。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都有个注脚:“杨仪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后主大怒,命将杨仪下狱勘问,欲斩之。蒋琬奏曰:‘仪虽有罪,但日前随丞相多立功劳,未可斩也,当废为庶人。’后主从之,遂贬杨仪赴汉嘉郡为民。仪羞惭自刎而死。”
你看杨仪是个什么东西?如此猪狗不如的东西,我根本不相信他会是什么好人。
《三国志》在魏延传末尾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连陈寿都委婉的说:魏延是冤枉的。可是老罗还是义无返顾地把魏延写成了叛贼。
魏延死了。蜀汉最后的五虎时代猛将消失。
姜维登上了前台,成为了蜀汉的一号人物。
29年后蜀汉灭亡。
屡败于魏延之手的郭淮后来数次遏止了姜维的北伐作战。
而魏延在史书中与杨仪放在了一起。天意吧。
两次说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一次救了黄忠,归顺了蜀汉,一次则很可能并不存在,却使他死去,而且留下了千古骂名。
我想起杨仪踩在魏延头上的那只脚。想起杨仪狰狞的嘴脸。
那又如何办呢?那只是个叛将。历史就是历史。
本来,如果他不“背叛”,他必定可以和关张马黄赵并列在一起的。
以前看过一篇小说,魏延的一句话:“我只是不想让丞相的心血付之东流。”
诚如所言。
我很关心的是,姜维看着魏延死时,想到了什么?
这个年轻的男人,34岁的将领,从此看见了自己在这个国家军事上的近乎统治性的地位。可是看到这个人,他会想到什么?
什么都无须说了。叛将,老罗替陈寿做了盖棺之论。
我只是常想起汉中之时,五虎具在,刘备独选魏延后,“一军皆惊”的情景。还想得起那句话,叛贼的话:“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镇守汉中。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杨仪率兵攻打魏延,魏延迎击时被王平击败,与其子数人逃归南郑,被马岱所杀,后又被杨仪诛灭三族,下场惨烈。——引自百度百科。我没有看过《三国志》,如果你喜欢这些可以去看看,我想这种正史应该对他有记载,并且会比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