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犀牛角和非洲犀牛角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区别

2025-04-03 09:51: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大小不同

亚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二十倍。非洲犀角有二只角,角大,最大的长度可达80至90厘米,质硬,易裂,半透明。

亚洲犀牛只有一只角,角小,最大的一度犀角也仅有三十厘米,最小的印尼苏门塔拉犀,角只有十几至二十厘米。

2、底盘不同

亚洲犀角的底盘为马蹄形,非洲犀角为马鞍形。

3、味道不同

亚洲犀角味浓纹粗,非洲犀角味淡纹细。

4、纹路不同

犀角有丝纹,纵向的若甘蔗,横向的如粟米。纹细的是非洲犀,纹粗的是亚洲犀。

5、截面不同

亚洲犀角截面是椭圆形的,一般被制成酒杯,以尽量保持其原状,有些佛像,底座若接近椭圆形,基本可以认定是亚洲犀。

非洲犀角的截面是圆形的,一般用做碗,瓶类雕件,还有一种截面接近长方形的是非洲白犀角。常常被削割成椭圆形,冒充亚洲犀角,但白犀的粟米纹在放大镜下蜂窝状不如亚犀明显。

6、雕件腔口不同

亚洲犀角杯的杯槽(就是能盛水的部位)都比较浅。

非洲犀角的腔口则较深,原因是非洲犀角长度大,因而底部的凹腔就比较大。

7、裙边不同

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

回答2:

亚洲犀牛角和非洲犀牛角比较明显的区别:

亚洲犀牛角有“天沟”、“地岗”特征,而非洲犀牛角无此特征。

亚洲犀牛角的角前面有一纵沟,沟长9cm~15cm,深约3cm ,习称“天沟”。

亚洲犀牛角的基部宽大,周边呈钝齿状,称“马牙边”。底面长圆形,长13cm~20cm,宽11cm~14cm,凹入3cm~6cm,称“窝子”,密布细孔,称“砂底”,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至灰黄色,并有一条沿前后方向的岗状隆起,习称“地岗”。

亚洲犀牛角(又称暹罗角)与非洲犀牛角(又称广角)其他的区别:

1、角的形状:

亚洲犀牛角:呈圆锥形,稍向后弯曲,长可达10cm~30cm。表面黑色。

非洲犀牛角:呈圆锥形或长圆锥型,稍弯曲,长可达60cm。

2、角的构造:

亚洲犀牛角:上部光滑,并有细纵纹,顶端钝圆。中部有纵纹及未去净的硬刺,习称“刚毛”。下部色渐浅呈灰棕色,近基部色更浅,有的近白色。

非洲犀牛角:上部灰黑色,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尖端弯细而略扁,稍光滑。下部灰黄色,表面较粗糙,有细裂纹。底部四周有粗毛,底盘圆形,稍凹入,有极细小的鬃眼。

3、角的坚硬度:

亚洲犀牛角:角质坚硬。可纵向劈开,纵剖面有明显的纵粗丝,不断裂,无牵连绞丝。镑片卷曲不平,呈灰白色,夹有暗棕色芝麻小点或短线纹。

非洲犀牛角:角质坚硬,不易劈开。纵剖面纵丝断裂,牵连成绞丝。镑片呈灰白色,夹有暗棕色短线纹,芝麻状小点不明显,质柔韧而不脆。

4、角置沸水中浸泡是否有清香:

亚洲犀牛角:置沸水中微浸后,气微清香。

非洲犀牛角:入沸水中浸泡,无清香气。

扩展资料:

犀牛角,即犀角,为犀科动物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苏门答腊犀牛等的角。根据种类的不同,长角的数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两只角,而亚洲只有苏门答拉犀牛有两只角,其余的两个品种都只有一只角。犀牛角从皮肤中长出来,质地很硬,每年可以长7.6厘米。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国境内现在虽然已经没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国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22年因人类猎杀灭绝),因此没有犀牛种类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但是作为《国际野生贸易公约》的成员国之一,中国始终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2018年12月1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消息将暂缓出台通知配套实施细则,继续严格禁止犀牛和虎及其制品贸易,严禁犀牛角和虎骨入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犀牛角

回答3:

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犀角十分珍罕,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不多,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犀共分五类: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前三类有双角,后两类是单角。关于犀角的成分,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是“固体状的凝集的头发”。其后,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以上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
  犀角的表面纹路和竹的纹路很象,故称为“竹丝纹”;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纹”。这纹路难伪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图2d)都没有这个特征。
  牛角(最常见的犀角仿品之一)和犀角的区别还体现在底截面和色泽。请看图2e牛角底截面。其有圈状的角朊层。这是牛角特点,犀角没有这样的圈状角朊层。此外,牛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桔红的上色。犀角中有蜜色的,但无桔红色的。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
  虽然辨别犀角和牛角不难,但有些自明代以来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贴面的牛角制品——还需收藏者小心. 犀角的鉴别第一点:纵向纹理:犀角有独特的像麻片状的纵向纹理,这一点是伪品无法制出的。第二点:表面沟壑:不管犀角打色调。磨抛光的多么精细,表面都会有小细条一样的沟壑,而罩沟壑是其他角质所不具备的。第三点:颜色沉沉且带有明显的棕红

回答4:

第一,亚洲犀角都比较短,原材料最多30cm,雕成的制品超过20cm已属大件,而非洲犀角则较长,最长的可达80cm,所以如果某件雕件已认定是犀角,其长度超过25cm的,可以肯定不是亚洲犀,近几年拍卖市场上出现过60cm的大件犀雕,绝对是非洲犀角无疑。
第二,看雕件腔口的深浅,亚洲犀角杯的杯槽(就是能盛水的部位)都比较浅,而非洲犀角的腔口则较深,原因是非洲犀角长度大,因而底部的凹腔就比较大。
第三,看截面形状,亚洲犀角截面是椭圆形的,一般被制成酒杯,以尽量保持其原状,有些佛像,底座若接近椭圆形,基本可以认定是亚洲犀。非洲犀角的截面是圆形的,一般用做碗,瓶类雕件,还有一种截面接近长方形的是非洲白犀角。常常被削割成椭圆形,冒充亚洲犀角,但白犀的粟米纹在放大镜下蜂窝状不如亚犀明显。何况多半是电脑制版、机器雕刻,只要认真分辨,是不难区分出真伪的。
第四,看纹路,表面甘蔗丝纹粗的是亚洲犀,而纹丝较细密的则是非洲犀,掌握了以上规律,在现实中分辨亚洲、非洲犀角就有一定的底数了。

回答5:

鉴定犀牛角不难。非洲两类——黑犀、白犀;亚洲三类——撒马利亚、爪哇、印度。前三类有双角,后两类是单角。前两类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厘米。表面为乌 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后三类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0厘米 ,宽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 ,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