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保护地栽培与常规露地栽培的基本步骤是相同的,但保护地栽培又有其特点。以下简要介绍其栽培要点。
(1)提早播种
生姜的生长期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生长期越长,产量越高(表27)。因此,保护地提早播种是获得生姜高产的关键。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华北地区生姜的播种期:地膜覆盖栽培可在4月上中旬,大棚覆盖栽培在3月下旬,地膜覆盖加盖大棚栽培在3月中旬,日光温室栽培在2月下旬。
表27 生姜生长时期对产量的影响
表27 生姜生长时期对产量的影响(续)-1
(2)加温催芽
生姜提早播种必然要提早催芽,且催芽时间比播期提早25天左右,因催芽期温度尚低,难于保证幼芽在适期萌发,故应采用加温方法催芽。生姜加温催芽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火炕催芽法、电热温床催芽法和电热毯催芽法。火炕催芽要求催芽前建造火炕。选背风向阳处(最好紧靠东西墙南侧),先砌长2~3米、宽1.5米、高0.4~0.5米左右的池子,池内用土坯建成“迷宫”型火道,池的南侧开宽30厘米、高40厘米左右的烧火口,池顶用土坯墁好,在池的四角各建1个高出池顶1.5米、内径10厘米左右并与火道相通的烟囱,烟囱之间砌高1米左右的墙。点火后若四角烟囱出烟量相近,则说明建造良好;若有不出烟的烟囱,应找出原因,并加以改建。姜种上炕前的处理与露地栽培相同。在排姜种前先在炕中间竖2~3个草把子,以利于散热散湿及测温。炕底铺1层15厘米厚的麦穰,其上放姜25厘米左右,隔1层麦穰后再放姜,共放3层。顶部盖10厘米左右麦穰后,用泥封严。此后每天早晚在烧火口点火,但不能用大火,以暗火最佳。其间保持姜池内温度25~30℃,待姜芽萌动时,保持温度22~25℃,姜芽长达1厘米左右时即可播种。
生姜也可采用回龙火炕、电热温床及电热毯催芽。其温度管理与迷宫火炕相同。利用电热温床及电热毯催芽时,姜种排放高度在50厘米以内为佳,中间不需隔麦穰。
(3)重施基肥
保护地栽培生姜,生长期长,单株生长量大,对肥料的吸收量多,再加上覆盖栽培施肥不便,因此应加大基肥施用量。一般每667米2施充分腐熟鸡粪10立方,深翻后,开沟起垄,在沟底施入饼肥100千克、过磷酸钙100千克、尿素50千克、硫酸钾25千克,或复合肥100千克。为防治地下害虫,可一并施入辛硫磷颗粒剂2~3千克。
(4)宽垄稀播
为充分发挥保护地生姜生长期长的优势,以发展单株,扩大群体,进而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商品品质,保护地栽培生姜的密度应小于露地栽培。据笔者多年试验及群众生产经验,种植大姜以行距65~70厘米、株距20~22厘米(每667米2栽植5000株)为宜;种植小姜以行距60厘米、株距18~20厘米(每667米2栽植5500~6000株)为宜。
(5)除草覆盖
生姜保护地栽培,尤其地膜覆盖栽培难以除草,因此保护地栽培生姜均应在播种后、盖膜前严格施用除草剂(除草剂的施用种类及方法可参考露地栽培有关内容)。但必须注意,因保护地栽培播期早,温度低,故除草剂的用量应适当加大,喷洒除草剂时应仔细,不留死角。喷施除草剂后,先盖地膜。为提高地膜效应,可选用宽幅地膜,一次覆盖2~4沟,两边压实,中间隔一定距离压一小堆土。大棚栽培最好在生姜整地后播种前,提早5~7天盖棚,以利于地温提高。若不能提早盖棚,则应在盖地膜后及时盖棚。
(6)温光调节
大棚生姜栽培的温度,一般要求播后出苗前保持25~30℃。为促进早出苗,应尽可能提高地温,因此不必进行通风。生姜出苗后,应严格温度管理,使白天温度保持在22~28℃,勿高于30℃,夜间温度保持在15~18℃,勿低于13℃。光照的调节主要靠棚膜挡光,撤膜前无需进行专门的遮光处理。至6月上中旬,气温高时,可撤膜换上遮阳网(透光率50%),也可继续利用棚膜作遮荫物,但必须对顶部与基部进行大通风。
地膜覆盖生姜栽培,对顶土时的生姜幼芽,要进行破膜处理,以防高温灼伤幼芽。
(7)水肥管理
生姜保护地栽培,地面的水分蒸发量降低,故浇水次数较露地减少。一般出苗前为防止地温降低,不得浇水;出苗后浇1次透水,之后始终保持地面湿润。待7月中旬撤除地膜及棚膜后,其管理方法与露地相同。生姜保护地栽培因生长期延长,姜苗提早生长,追肥也应适当较露地提早,一般提苗肥可在6月上旬结合浇水,顺水冲施少量氮肥(每667米210千克尿素)。至7月初再冲施同量尿素。大追肥也应比露地栽培提早进行,一般在7月下旬撤除地膜,先划锄松土,晾晒2~3天后,开沟施肥,追肥量与露地相同,之后的管理可参考露地栽培进行。
(8)延迟收获
生姜大棚栽培可在10月上旬扣膜,进行延迟生产。扣棚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15~18℃,延迟生姜的收获期。山东省一般掌握在11月上旬收获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