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你说的大调七级的减三和弦,可以看作是省略根音之后的属七和弦,比如C大调属七和弦G7的构成音为G B D F,去掉根音G之后,就是Bdim。这是属七和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典乐曲中会经常出现。
在现代歌曲的伴唱中,通常会直接用属七和弦来替代这类减三和弦。这是不常用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主要是通常的歌曲,旋律中的导音若处在弱拍位置,且很快地变化到主音上,这时,并不需要用这种以导音作根音的不协和弦来作强调。
当然上述两种情况中,为了增强曲调的变化,强调动感,有时,可以偶尔尝试使用这类减三和弦,但应极为慎重。
增三和弦是和声小调的三级和弦,因从根音到五音作增五度,所以又称增五和弦。比之大小三和弦的纯五度而言,增五度音程明显不协和,所以它是个不谐和弦。将其拆分开作大三度、大三度的比较,是不恰当的。另外三分损益所得音程皆为纯五度,并不是你说的那种等分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数量。十二平均律并非出自天然的律制,而是人为的,强制平均每个半音的一种律制,只是为了解决五度循环中主音还原以及应用中器乐转调的困难。而真正出乎天然的律制,只有五度相生律。自然大音阶中的各音,都是本着这一律制而来的。只是具体到每个音上,两种律制的算法结果极为相近,人耳几乎无法分辨。
由于现代歌曲中极少用到和声小调,所以普通很少用到这类和弦。但在古典音乐中,和声小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调。
七级是导和弦,怎么会不常用,在大小调中,除了一四五级和弦,最常用的就是导和弦了。
增三和弦只会出现在和声大小调里,和声大调降六级音会导致和声大调六级和弦变成增三和弦,和声小调升七级音会导致和声小调的三级和弦变成增三和弦。但是增三和弦确实不常用。
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但是知识差了一些了。增三和弦里有两个大三度音程,一个增五度音程。所以它不管是单独听还是放在调式里听,都是不协和的。还有你说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关系,这就更不靠谱了。十二平均律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回事,它的12等分并不是两个相邻的半音的频率差数相等,而是比数相等。并不是#C-C=D-#C=#D-D....而是C/#C=#C/D=D/#D.....音越高,两个相邻半音的频率差会逐渐变大。所以它根本不可能是三分之一的关系。所以说增三和弦,无论是从物理上还是听觉上来说,它都是不协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