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条件和技术如下: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 ℃ ,最适水温为22一28 ℃。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1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一10000粒,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12000一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一18000粒,体长20 厘米怀卵量为 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 6.5 万粒。卵圆形,卵径0.8一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一1.5 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一60%。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一11厘米时,精巢内的精子约有亿个。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刺激雌鳅产卵,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黄鳝的养殖技术和条件如下:
夏季是养殖黄鳝的黄金季节,但是这个季节天气变化大,晴雨天气交替,水温变化快,池底腐败物多,水体自净功能差,自我平衡作用失调,从而水质会严重恶化,因此会出现缺氧、应激、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现象,导致黄鳝上草,白色鱼浮头,甚至中毒死亡。针对这些现象,养殖户必须要把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降温关
黄鳝对高温的最大适应限度不超过28℃。夏天烈日曝晒可使池水温度迅速升高,黄鳝容易发生中暑甚至被烫死,因此,控制好池水温度极为关键。
主要降温方法有:1、在池顶搭建遮荫棚,覆盖遮阳网。2、在养殖池水面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荫。3、灌水降温。把池中水位加深至25厘米-30厘米,并采取灌水更换池内表层水来平衡池水温度。有条件的养殖户,可采取终日微流水的方法降温,效果更佳。
调水关
要注意水质酸碱度的调节。虽然黄鳝喜欢生活在微酸性环境中,但在人工饲养密度较高的情况下,酸性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使黄鳝染上疾病。实践证明,夏季养鳝池水的ph值以控制在7至8之间较为适宜。
投饵关
夏季气温较高,确保饵料质量至关重要。所投饵料特别是动物性饵料一定要新鲜,已变质,腐臭的饵料切忌投喂。黄鳝夏季生长快,要尽量多投喂螺蚌肉、活蚯蚓、蝇蛆等动物性蛋白饵料,每日投饵2次,即分别在上午9时以前和下午6时以后投饵一次。遇到恶劣天气,黄鳝摄食减少,应及时捞出剩余饵料,以免残饵腐败变质,污染水质。
浮头关
在天气闷热,阴雨天或傍晚遇雷阵雨,水质严重恶化,水面出现气泡等情况下,早晚巡池时发现黄鳝群集水面,散乱浮动,受惊则跳动,说明池水严重缺氧,必须采取措施迅速处理。对轻度浮头,可及时注入新水增加水体溶氧;夏季和初秋易出现暗浮头,由于症状轻,不易察觉,容易发生泛塘死亡,要仔细观察,一经发现要立即注水预防;对因天气、水质突变引起的浮头,要减少投饵,捞出饵料残渣,从速注入新水。注意加注新水不宜在傍晚进行,以免造成上下水层对流反而加剧浮头。
防逃关
夏天天气突变时,特别是发生雷雨、暴雨、黄鳝表现焦燥不安,最易外逃,严重时可在一夜之间逃得一条不剩。因此,夏季天气突然变化时,要特别注意防逃,经常检查水位的深浅、池壁和池底有无裂缝以及排水孔拦鱼网具是否完好,以便及时排除隐患,堵断黄鳝逃跑的出路。
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不是不可以,但是成本高效益差。建议使用网箱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