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
1972年陈平遇到情感上和婚姻上的打击,再度远走西班牙。与六年前遇到的西班牙人荷西重逢。当时尚是高中生的荷西此时已大学毕业,服完兵役,也有了潜水师执照。
原本荷西计划与一群朋友一同乘帆船去希腊地中海一带潜水旅游,邀请陈平担任厨师同行,但陈平对撒哈拉沙漠情有独锺。
后来荷西没有去乘帆船,却在西属撒哈拉磷矿厂找到工作。1974年,陈平在非洲沙漠小镇(西属撒哈拉的阿尤恩)与荷西结婚,开始两人在西属撒哈拉的婚姻生活。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1989年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
并专程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却夙愿。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宫内膜肥厚,住进台湾荣民总医院,3日开刀完成手术。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
扩展资料:
三毛的影响:
三毛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定位的一个人物,她算不上伟大,然而在她的有生之年却一次又一次掀起席卷海内外的“三毛热”。
三毛去世后,人们怀念三毛,再次掀起“三毛热”。 如今,“三毛热”还在继续,据不完全统计,作家创作的有关三毛传记及画册等图书,达100多种。
三毛成名于西班牙,三毛获得的最后一个大奖也是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三毛的文学影响,随着时间推进,尤其很多华人到西班牙主要是为了三毛,引起了西班牙政府的重视。
三毛去世之谜:
三毛的一生可以说是命途多舛。上初中时候曾患抑郁症。因为当时上初中时三毛的数学成绩并不好,为了不留级,三毛发现每次数学考试的时候,老师都会从课后练习题出题。
她便把所有的课后练习题答案背了下来,结果考了100分,数学老师一口咬定三毛是作弊,出了一张很难的卷子给三毛做,结果三毛得了0分,老师为了羞辱三毛。
用毛笔在三毛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圆圈,表示是两个零蛋,三毛倍受打击,从此患上了抑郁症。从初中休学以后,三毛的父亲推荐三毛开始学习国学。
让三毛从抑郁症走出来的人是三毛的老师,顾福生,并鼓励三毛文学创作。当时的三毛很自恋,笔下写出的东西也充满了浓浓的自恋之情。
后在文华学院遇上初恋梁光明,在大三时三毛为了逼婚办理了去西班牙留学的手续,结果却导致梁光明与三毛分手。其实这里不好说到底是梁光明太渣还是三毛太任性。
三毛与梁光明分手以后自残缝了28针。这里可能是因为三毛的抑郁症导致的,也可能是三毛用情太深,可是就算女生这样做了,根本不会有什么作用,只会让他更厌恶自己。
伤害的也只是自己罢了。 后1967年去西班牙留学,回国时喜欢上画家邓国川,结果邓国川其实已有家室。同一年恋上一个父亲介绍的德国教师,已答应求婚。
却在结婚的前一天心脏病突发死亡。后来感情上的不顺让三毛又远赴西班牙,碰上了老同学荷西,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生活,和荷西结婚5年以后。
荷西因为在海中潜水意外丧生。俄国不是三毛的父母拦着三毛,三毛恐怕当时就跟着荷西去了。后来三毛1982年就因健康问题辞去了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去美国进行手术治疗。后1985年一度丧失记忆精神错乱。1991年1月4日死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毛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原名陈懋(mào)平,汉族,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黄角桠。“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
后来这个孩子开始学写字,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扩展资料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可能为乾卦-见《我的快乐天堂》哈尔滨出版社)。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张乐平先生的三毛流浪记(后拜为干爹);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
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如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黑人奴隶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毛 (台湾著名女作家、旅行家)
谁叫她是三毛呢?如果在她那个时代,非要立个贞节牌坊的话,不会有她———因为她有太多绯闻;如果她穿上旗袍,一定比《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更风情万种,缠绵悱恻———因为她有太多的爱恨。 天意弄人。在短暂的一生里,三毛一直渴望爱情,可是真正的爱情却从未眷顾她。前半生里,她没有找到,后半生里,找到了却不能接受。吉普赛式的衣裙,黑发分成两把垂落的麻花辫,如同她的爱恋,始终带着一份流浪的风尘。 三毛,这个奇情的女子,在淡淡的人间烟火中,苦苦追逐着心灵深处的爱恋。 纯情 三毛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向我们告别,我们只是感觉痛惜,并没有太多惊讶,因为这是她习惯的方式。早在1964年,21岁的她初恋失败,就曾自杀过。 小时候的三毛身体瘦弱,性格独立、执拗、不合群,在父母眼中,三毛是个极端敏感和神经质的人。19岁时,三毛做了台湾文化学院哲学系的一名选读生。在家休学七年后,她还是走回了菁菁校园。 在学校,三毛注意到几乎所有的女生都会称赞一个叫舒凡的男生。舒凡,本名梁光明,戏剧系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已经出版了两本集子,是学院大名鼎鼎的才子。三毛于是借了他的书来读,书写得很漂亮,三毛读毕便爱上了他。在此后的三四个月里,三毛成了舒凡的尾巴,舒凡出现在哪,她就会出现在哪。 终于有一天,三毛在操场偶遇了舒凡。三毛想:一切总得有个开始吧,成长这本书总得靠自己动手翻。于是,三毛走向舒凡,抽出他衬衣口袋里的钢笔,掰开舒凡的手掌,然后飞快地将家中的电话号码写在他的手掌上。写完,三毛转身跑掉了。她一口气冲回教室,气喘吁吁地收拾着自己的书本。她不要上课了,她要回家等舒凡的电话。 三毛的痴情终于打动了冷傲的舒凡。第一次约会,舒凡看着面前这个仰着脸的女孩,她不漂亮,可是她有一双闪动着生命力的眼睛。初恋就这样开始了。两个人,一起读书,一起吃饭,一起逛街…… 但初恋的人通常都是脆弱的,何况三毛又是那种一旦付出就绝不肯为自己留后路的痴情者呢?在他们相恋的日子里,三毛常为了两人之间的一些小事而生气。有时是因为舒凡不牵她的手,不拥她的腰,有时是因为舒凡不陪她共用午餐而一个人去睡午觉……这些让舒凡不胜其烦。在舒凡即将毕业的时候,三毛提出了一个在舒凡看来异常荒谬的要求:结婚。最后,舒凡只有疲倦而冷漠地对三毛说:“我们不要再相互折磨了,我太累了。”就像一个水晶器皿落地的声音,在三毛心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殇情 在一个台风呼啸的夜晚,少女三毛朝着自己左手腕的动脉狠狠地切了下去,如花的年龄,听不见花开的声音。后来,三毛苏醒了,睁开眼看见的不是天堂,而是手腕上缠了28针的疤和流着泪求她活下去的容颜憔悴的双亲。 带着情伤,三毛执意去了西班牙,去了马德里。西班牙是三毛从小就喜欢的,也许热情如火的西班牙人能温暖她那颗满是伤痕的心。 三毛和荷西之间产生了一段仿佛童话般的爱情,留给许多人无限伤感的是荷西的意外逝去。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三毛是一个喜欢沉浸在自我世界中的人,这样的女子自有心中的王子。可惜荷西不是那个王子,至少不完全是那个王子。三毛一直说,“荷西苦恋她六年”,但从来没有说“她也恋了荷西六年”。在那六年里,三毛前三年在国外,后三年在台湾。在国外期间,最少有三名追求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三毛拒绝:在西班牙时,被一名日本籍的富商同学追求;在德国时被一名后来成为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追求;在美国时,被一名台湾籍的留美博士追求。这些人都远比荷西优秀,都比荷西更加接近三毛的爱情标准,但是三毛拒绝了,因为三毛心目中的爱情标准比这三人所能达到的还要高。 回到台湾的三年,她终于选到了愿意结婚的人,可那个人却是个无耻之徒。他们是在台北的一家咖啡厅邂逅的,他是一个画家。她崇拜画家。她爱上了他,她毫无理由地接受和包容着他的一切。他的桀骜,他的颓废,他的邪气,他的玩世不恭,他的做作的无病呻吟,他的不修边幅的邋遢,他的没出息的自许清高和自命不凡,他的懦弱的愤世嫉俗和看破红尘,在她的眼里,无不隐藏着别人发现不到的可爱之处。 他说他精神上没有寄托,她便介绍他入了基督教。但她忘了入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虔诚是一种态度,不能用入教与否来决定它的有无。他又说他感情上没有归宿,于是她便答应了他的求婚,心甘情愿地去做他的在他贫寒的画室中为他洗衣、做饭的小妻子。家里没有人赞成他们的婚事,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条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人品端不端正的问题。但三毛很倔强,她说家人对他有偏见,而且她觉得两个人只要相爱就够了,生活中的一切难题都可以在爱情中迎刃而解。崇尚爱情当然是没错的,错的是他的品质根本不值得她爱。 爱情不应该是盲目的。 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三毛发现这个为她带来许多欢乐也为她带来许多烦忧,一直对她信誓旦旦的画家早有妻儿,他是一个有妇之夫,是一个下流无耻的混蛋。而她竟爱了他那么久,为他做了那么多。最可气的是,那个混蛋还大耍无赖,不肯善罢甘休。最后,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先生,小心谨慎地赔出了一幢房子,才息事宁人,让三毛从中解脱了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1973年,三毛选择了和“苦恋她六年”的荷西,在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公证结婚。 起因于偶然看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介绍,三毛来到了非洲的撒哈拉。面对着凄艳寂寥的大沙漠,三毛几乎不能自已,面对着残阳如血,“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三毛去撒哈拉,荷西也追随而至。他看出三毛去沙漠之意已决,就先在沙漠的磷矿公司找了个职位,提前在沙漠等着三毛了。 三毛逐渐爱上了沙漠的狂暴与沉静,爱上了沙漠美丽的星空。她成了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用中餐款待荷西;她教邻居的女孩子们认字,用简单的医疗知识解除他们的病苦;她曾一个人跟着运水车,深入沙漠腹地,了解真正的沙漠人的生活。 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事,再奇的女子,也要在人间烟火中寻找情感的寄托。三毛选择了荷西,选择了她最能伸手触摸的幸福。这是三毛作为一个女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在她内心的深处,和荷西的爱恋,甚至愿意用童话般的思维去净化和升华。 1979年9月30日,荷西因潜水意外丧生,三毛痛苦地说:“他等了我6年,爱恋了我12年,诀别时没有跟我说一声再见。我所有的感情都随荷西而去。”在父母的扶持下,伤痛的三毛回到台湾。 绯情 荷西死后,人们愿三毛再婚,再有个爱她的丈夫。她是作家,但她首先是个女人,她应该拥有自己完整、独立和美满的婚姻。她太累了,应该有个自己的家。但是这样一位情感丰富的女子,为了她自己塑造的荷西与三毛的完美形象,她不能再嫁。 不能再嫁,并不意味着三毛可以任凭感情没有寄托,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三毛死后,关于她和王洛宾、贾平凹等人的绯闻有很多。 1990年,亦是三毛的电影剧本《滚滚红尘》取得八项金马大奖的时候,她与中国民歌大师王洛宾发生了一段真挚的忘年情。当时,她甚至只身跑到乌鲁木齐和王洛宾共同生活。尽管有人出来反对,试图证明三毛和王洛宾之间没有恋情。但有人却不仅相信他们有,而且还很深,这种情感不是一般人能看到的卿卿我我,而是看不见的心意相通、水火交融。 链接 三毛,原名陈懋平,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1948随父母迁台,1962以陈平名义在《现代文学》上发表第一篇作品《惑》。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结婚记》、《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撒哈拉的故事》等。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在荣民总医院以丝袜自缢身亡,享年48岁。
可以说作家三毛的一生是坎坷的,虽然有美满的爱情,但何西没能陪她走到最后。三毛也是一个传奇的女子。年轻的三毛,生活在一个感伤的青春。去看看她的书吧,上面就是她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