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总是坐不住原因可能是多种的,有的是来自于生理的有的则可能是来自于心理的。
所谓生理的可能是“多动症”、“感统失调”等问题导致的。
我孩子班上就有一个孩子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这个孩子是感统失调的问题,比较典型的表现比如字总是写反,读书跳行甚至跳段,而在纪律上曾经一度会无意识地在上课期间走动……
而有一次孩子在一位年轻的教师课上突然又走动了起来,结果引起了老师非常大的恼火,认为这是对她的不尊重,除了批评了这个孩子之外还因为当天班级闹哄哄的惩罚了全班。
这事儿是因为我后来作为家委会主任有不少家长找我反馈问题我才去了解清楚的。
实际上感统失调的孩子做这些事情都是“无意识”的行为。
即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受到自己完全支配的。
而如果老师过度批评甚至“连坐”其他同学,这就无疑会加重孩子的“负罪感”、“自责心理”,这并不利于孩子的问题解决。
面对这样的问题,父母应该及时跟孩子的老师沟通清楚,让老师清楚孩子的情况。
事实上多动也好感统失调也罢都不是病!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多多少少都会具有的一种正常的表现,严格来说跟孩子从小生活的、成长的环境、习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本质上它们并不是病。
而老师清楚了之后,再发现孩子有类似问题的发生就不需要去恼火,而是可以耐下心来引导、鼓励孩子尽力去做好。
并且把孩子的一些优点在班级进行“放大”处理,让孩子的同学们更加去欣赏这个孩子,那么对他尽早恢复正常是有积极意义的。
所以如果孩子的坐不住、到处乱跑是因为生理问题导致的,那么做家长的一定要跟孩子的老师保持沟通,甚至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申请陪读(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多训练、多鼓励才是关键!
而只要干预及时,理论上讲12岁之前都是可以把问题有效解决的。
如果孩子是心理问题导致的不遵守纪律这种情况也需要跟老师保持沟通,确认孩子是不是故意为之,目的是为了什么?
有一种孩子因为在家里、在学校缺少“被关注”,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出现他们去刻意做一些不被允许、不被接受的行为,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即便是这样的关注仅仅是批评、惩罚,但是他们会因为这种关注而感受到自己被重视……
这种事情如果真的存在,家长一定要认真的对待才行!
孩子如果是“明知故犯”的时候,我们不要搞清楚的一定是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要总是试图纠正孩子,很多时候问题可能真的是来自于我们做父母的。
如果孩子能够得到正常的关心、关爱,那么他们就不需要通过一些极端方式来获得了,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多跟孩子聊聊,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父母是多么的在乎他们、爱他们,而不是总是要求孩子去怎样怎样,如此解决问题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的。
孩子学习时“坐不住”?不要总是怪孩子,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孩子之所以上课好动,不集中注意力听课,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一方面也可能是没有足够的自控力,知道自己走神了也无法使注意力集中。家长需要对孩子的自控力有足够的认识,持之以恒、明之以理,通过儿童注意力训练,使孩子加强自控,养成习惯,在习惯中形成优良的品质。
1、家长做出表率
生活中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自控力的表现会影响孩子自控力的表现。你周末赖床不起,孩子也趁机躺在床上看小说,错过早读;你忙起来顾不上整理房间,孩子的书桌也是乱糟糟的,本子,卷子乱放……一个冲动的、情绪不稳定、行动缺少自制的父母,必须先教育自己增强自制力,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制力。
2、通过专门训练来培养
可以对孩子进行某项专门训练,如通过练琴、书法、绘画等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训练时,最好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因为这样可以形成心理活动定向,即每当孩子在习惯了时间和地点坐下时,精神便条件反射地集中起来。
3、通过奖励来鼓励孩子提高
一个平时做事拖拖拉拉、漫不经心的孩子,如果你许诺他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任务之后,会给他一些他喜欢的礼物,他一定会安下心来,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学习。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对孩子的努力给予可观的报酬,帮助孩子建立一种内在的奖励制度,这样他就能对自己做好的工作感到满意。
4、通过游戏或活动来强化
家里是还通过不断摸索学会控制冲动和应付压抑情况最好的场所,活动和游戏能让孩子的自制行为日益积累,内化成习惯。因此,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与活动和游戏,孩子便能在自然生动的条件下发展自制力。
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注重把对孩子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在给孩子做完注意力测试之后,找一些针对性的游戏来训练,让孩子逐渐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使注意力变得集中起来。
首先要排除孩子是否有多动症,如果没有的话,有可能就是行为习惯不好,你可以给孩子报一个书法或素描的兴趣班,慢慢地改变习惯。
主要是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而且也不适应新的环境,所以要让孩子在家的时候就给他立规矩,做一些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