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周初制订的礼乐制度破坏殆尽.他提出要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治德治的政治主张,却不被鲁国的统治者接受,所以孔子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希望寻求做官,以便实现他的政治理想。14年间,他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结果到处碰壁,是因为他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潮流。通过周游列国,他的人生经验更丰富,眼界更开阔,学问更高深,观察事物更透彻了。尽管壮志难酬,可他并不灰心,他把晚年最后5年的时光和精力都用在开办私学和整理古籍文献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最简单的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才是最重要的。书本的知识都是来自社会的,而外界恰恰成为这样一种载体,没有长时间的游历各个国家,了解外界就不会有自己真正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孔子如果没有对外界的深入研究就不会有那么多现在人所熟知的而且所推崇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