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 张海迪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 张海迪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
张海迪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 张海迪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
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 张海迪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的几年, 张海迪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有一位耿大爷,他不能说话,并瘫痪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治好。
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
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
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
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扩展资料: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张海迪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所有的炎黄子孙,海迪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进步,向张海迪学习成为那个时代的关键词。
张海迪身残志坚,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追求进步,功成名就不自傲,荣誉缠身不自满,一路走来,充满阳光。她的经历,她的成长,她的精神,就是中华儿女励志精神的典范,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如今,国际残奥委员会将其作为四名主席候选人之人,我们当然希望她能够脱颖而出,顺利当选,在国际残奥这一舞台上有所作为,展示风采。
但是,无论她当选与否,作为候选人就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证明海迪事迹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推崇,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海迪精神也将鼓舞全世界追求进步人士不断前进。
海迪精神启迪后人:我们每一个人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遭受什么样的磨炼,向张海迪那样学习、生活和做人,你就是生活的强者,你就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海迪
张海迪事迹简介:
张海迪,汉族,山东省文登市人,1955年9月16日在济南出生,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
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莘县,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其一是“八十年代新雷锋”,其二是"“当代保尔”。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
张海迪,汉族,出生1955年9月16日
。
她是汉族人
张海迪为人民做事是我们的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