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临川为“才子之乡”?

2024-11-19 00:41: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因为临川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出过很多文人才子。

临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这个小城区就人才辈出,像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陆象山、谢逸等许多的文人墨客,“唐宋八大家”就出现了两位。

至今为止临川人为留住这些文人的知识和对他们的敬仰,在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大剧院、名人雕塑园等等。展现了临川子孙后代对他们的尊敬,也将他们作为自己心目中的榜样。

实行科考制度后,自宋至清,临川人在科举考试中共录取举人1029人,进士731人。著书立传的学者有300多人,著述481种,5580多卷,其中65种770多卷被列入《四库全书》。

扩展资料:

出自临川的才子:

1、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2、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川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汤显祖

回答2:

  【临川在哪】

  临川区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中游。是抚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


  【临川“才子之乡”的由来】

  临川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早在唐朝,著名才子王勃在他所写的传世名作《滕王阁序》中,就发出过“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由衷赞叹,“临川之笔”成了“临川才子”的代称



  【”才子之乡“的名人有哪些?】

  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临川才子”是“临川文化”的得意之笔。自古以来,临川才子之多向为世人瞩目。“临川文化”区内乐安流坑“千年古村”的“子男双封爵,文武两状元,参政代天子,师保五六人,一门十进士,两朝四尚书,进士五十二,知县四十多,乡举百六余,会解监元群,乡贤祀十二,秀才如繁星”的记述,就是临川才子涌现的生动写照。据有关资料统计,自宋而清,仅临川(抚州)进士及第者2000余人,涌现了举世瞩目的才子群体。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陆象山、乐史、饶节、谢逸、谢过、李觏、吴澄、纪大奎、李瑞清、谭纶、陈自明、危素、蔡上翔、吴与弼、罗汝芳、陈彭年、危亦林、邓茂七、徐奋鹏、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黄爵兹、欧阳竟无等等,就是临川(抚州)古代才子群体中的佼佼者。



  抚州不仅文化名人多,而且成就大。列入《中国名人辞典》的鸿儒100多人。《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共收录了1296人,其中抚州籍名家317人,几占四分之一。“宋词四开祖,临川有二晏”,“唐宋八大家,曾巩、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陈、罗和章、艾”。“江西诗派”前期25人,临川有谢逸、谢过、汪革和被陆游称为“诗僧第一”的尧节。全国两宋词人867人,江西为153人,而抚州就占44人。特别是北宋著名词人晏殊、伟大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巩、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明代剧坛伟人汤显祖等,不仅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且赢得了世界性的崇高声誉。

回答3:

临川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早在唐朝,著名才子王勃在他所写的传世名作《滕王阁序》中,就发出过“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由衷赞叹,“临川之笔”成了“临川才子”的代称。至宋,又因科举连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学者董震誉为“人才之乡”(见《候鲭录》)。到了明朝中叶,随着赣东民谣:临川才子金溪书的广泛传播,“人才之乡”便被人民大众改称为“才子之乡”。长期以来,临川人民既引以为荣,又深感过誉,一直把它作为鼓励鞭策、奋勇上进的精神力量。
兴于宋

临川自东汉和旁永元八年(96)建县,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由于历史的机缘,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诗人谢灵运,戴叔伦,词人冯延已,文学家刘义庆,文学评论家钟嵘,史学家杜佑等,都在这里做过地方官,对临川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在战争频繁的五代,北方王、李、曾、晏陈等世家大族相继避难南来,卜居临川。临川人口逐渐增多,生产迅速发展,商业、手工业日趋繁荣。到了北宋初期,已经出现了“翳野农商”、“贾货骈肩”(张保和《罗城记》)的盛况。当时,北宋统治者采取“兴文抑武”的政策,大力发展学术教育,偏重开科取士,对科举录取的进士奖赐有加,考取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的,更荣于作战立功的武将,一时文风大盛。在这一封建文化高涨的时期,著名文学家曾巩,叶梦得和大诗人陆游相继来临川居住或宦游,大力举办教育,传播文化,境内“各地学馆林立,释耒耒吕而事笔砚者,十之六七”(清乾隆《临川县志》),苦读书,应科举成风。

正是宋代的科举制度,导致临川人才激增。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80)至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境内先后有129人考取监生,205人考取贡士,525人考取举人,446人考取进士。进士中,北宋135人,占32.58%,南宋305人,占67.42%。中榜人数之多,在江西各县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1223)年一次考取12人,宝庆二年(1227)一次考取18人,咸淳元年(1265)一次考取22人,分别占全国录取进士总数(每次300人)的4%、6%和7.33%。“儒林传为美谈,公卿耸观,朝野震动,盛称临川为人才之乡”。(董震《东发日钞》)

宋代,临川人通过科举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节度使,4人官拜御使史,17人官任尚书、侍郎,10人担任知府、剌史,俱各政绩显著,特别是晏殊,王安石,不愧为临川才乡出类拔萃的人物。晏殊在宋仁宗时担任宰相,“大兴学校”、“力进贤才”(欧阳修《神道碑铭》)延续北宋初期和中期的“太平盛世”,名垂后世。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担任宰相,“矫世变俗,推行新法”(《宋史•王安石传》),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功著千秋,他的“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坚定执着,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至今仍然在国内外产生深刻影响。

在两宋文坛,临川也是人才济济,各领风骚。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峭拔,政论性强,与韩、柳、欧、苏、曾等称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诗、词雄奇精炼,脱俗不群,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北宋四大家”。他和欧阳修主持诗文革新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文体,提倡晓畅明白的文风,把诗文创作引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晏殊和他的幼子晏几道,作呕称“临川二晏”,都是北宋词坛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南唐花间派的词风,开创了北宋有名的婉约词派,被后人誉为“倚声家之初祖”。同一时期,境内还有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世称“临川三王”),谢逸、谢薖(世称“临川二谢”),危稹、危和(世称“临川二危”),陈郁、陈世崇(世称“临川二陈”)汪革、饶节、邬虑、刘龠、欧阳辟、俞国宝、邓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诗、文、词、赋上的成就也很高。据《苕渔隐丛话》引述《复斋漫录》:“元佑中,临川谢无逸地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褚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四人知其来自临川,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请群七步为词’相谑。逸行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阕于壁:‘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标致隽永,情辞俱妙,遂以‘五步成词’闻名江南。”谢逸与谢薖、汪革、饶节并称为“临川四俊”。饶节还被诗人陆游誉为“诗僧第一”,都是“江西诗派”中的重要成员。邓名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著有《春秋论说》、《春秋类史》、《古今姓氏书辨正》等书370余卷,在姓氏考评上成就尤高。

南宋时期,临川才乡还升起一颗耀眼的明星,一代名医陈自明。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写成《妇人大全良方》24卷,成为中医妇产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又敢于创新,主张外科外敷内服,辩证施治。敢于突破禁区,最早从事“乳岩”(乳癌)的观察和研究,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盛于明

元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临川比较著名的人物只有针灸名医席弘、法律专家张绍、地理学家朱思本。

明朝建国后的一百多年,社会比较安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在经历了一段恢复时期之后,得到稳步的发展。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明令全国府、州、县学及农村私塾一律用《四书》、《五经》作教材,同时又改变两宋以诗、赋、策论取士的作法,实行八股文取士,并且强制知识分子应召为官。“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该抄杀”(均见《明史•学校志》)。在这种笼络、高压政策的影响下,临川的人才迅速走出低谷,重新兴旺发达。

明代临川的人才,仍以科举为阶梯。从洪武到崇祯,境内先后有213人考取监生,364人录为贡士,302人乡试中举,166人进士及第。通过考试,先后有383人入仕,其中御史4人,巡抚总督1人,尚书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总兵、守将11人,担任同知、知县的多达136人。入仕人数是宋代130人的2.9倍。职官中,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文臣,有武将,有内政,有外交,有义士,有诤臣。人才结构的群体性和多样性,“比两宋有过之无不及”(李绂《临川县志》序)。

“前有陈、罗、章、艾,后有汤、邱、帅、祝。”陈际泰、章世纯、艾南英四人饱读经史,博学多才,所作时文风靡一时,是誉满江南的四大才子,邱兆麟与祝徵、帅机并称为三大名士,邱作诗才思敏捷,用词造句,常能化腐朽为神奇,别开生面。祝的文章师承王安石,劲骨奇姿,博大精深。帅机作赋,即景生情,妙笔生花,所作“两颂”(《平西夏颂》、《出阁讲学颂》)“一赋”(《南北二京赋》),深为明神宗赏识,“公卿竟相传抄,纸为之贵”(《明才子传》)。

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他一生际遇坎坷,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弃官归里,家居临川18年,从事著述,完成他的不朽巨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川四梦”。“临川四梦”以《还魂记》的成就最高。《还魂记》又称《牡丹亭》,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杰作。三百多年来,一直受人称赞,久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言慧珠、俞振飞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联袂演出他的折子戏《春香闹学》和《游园惊梦》,引起轰动。以后又拍成电影,发行全国。1981年和1982年,北方昆剧院、上海昆剧团先后将它搬上舞台。连续演出,场场爆满。现在,这部历史名剧已被译成日、德、法、英、俄等多种文本,在许多国家(地区)演出,评价极高。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在历史和天文学领域,也是群星璀灿,引人注目。著名文史学家徐奋鹏花了半生的精力,写成可与《资治通鉴》相比美的《今古治统》20卷。该书在国内并未引起重视,但传到日本后,却被统治者视为“佐治之妙药,兴国之良方”(赵翼《曝檐杂记》),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作用。著名天文学家吴昊,通过细心观察,精密计算和反复实验,纠正了旧浑天仪的误差,制成星象位置更准确的新浑天仪,其制作技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明代,临川还出了许多正直、爱国人士。“一朝诤臣”傅朝佑,一生嫉恶如仇,先后6次上书弹劾奸相周延儒、温体仁,一次又一次遭到迫害,最后一次被活活打死在金銮殿,至死仍不妥协。爱国商人朱均旺,身居日本,情怀祖国,目睹日本反动势力阴谋侵略朝鲜、中国、愤慨万端,前后三次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回国,密报军情,使明朝得以预先准备,及时调整部署,援助朝鲜,取得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胜利。傅朝佑坚持真理,朱均旺爱国爱乡,使境内从明朝起就获得了“正气在临川”的声誉。(陈元慎《临川县志》稿)

起伏的清朝和民国
清代,虽然沿袭了科举旧制,继续采用八股文取士,同时还扩大了录取名额,增加了“捐纳”新规,康熙十七年(1678),又开设博学鸿词科,以延揽人才。但由于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的控制,严禁文人结社,大兴文字狱,许多人都把读书入仕视为畏途,这就给临川才乡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从清王朝建立到宣统三百多年间,通过各次科举考试,境内只有187人考取监生,306人考取贡士,202人考取举人,101人考取进士。录取进士的人数是两宋的25%,明代的66%。入仕后,有37人担任朝官(御史3人、侍郎4人、内阁中书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121人担任地方官(知府5人、知州9人、同知3人、知县73人),武职(总兵、把总、镇守)9人,合计167人,比两多28%,比明朝少56%。

这一时期,临川入仕者居高位的不多,但在都才华出众,为世人注目。一代名臣李绂,历事康、雍、乾三朝,历官文本巡抚、直隶总督及工、户、吏、礼、兵5部侍郎,敢于为民请命,弹劾贪赃枉法的河南巡抚田文镜。敢于秉公执法,查清陈元龙等82万余两贪污银两。敢于快刀斩乱麻,疏通津沽漕运,缓解京城粮荒,政绩显著,获得清世宗“奉国罄心”的奖励。一代才士李来泰,“博学多识,工诗善文”(纪均《阅微草堂笔记》),康熙十八年(1679)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力挫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七八十名名儒宿学,夺得高魁,再次为才乡争得了声誉。循吏纪大奎,任四川什邡知县时,“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江西通志•临川人物列传》),深受当地士民爱戴。清官马汝良,任山西黎城知县时,巧断大案、要案。铁面无私,为受害者伸冤解恨,时人称为马青天。爱国志士英华维翰,任吉林呼兰知府时,“雷厉风行查禁罂粟,力阻外轮驶入呼兰内河”(《呼兰地府志》),保护了人民利益,维护了国家主权,“东北舆论,交相称许”(见《吉林志》)。

在学术界,有“理学盛于南,文学兴于北”之说(李如旻《二水楼文集》)。李绂(荣山人)、纪大奎(龙溪人)都是出生在区内的理学名家。前者著有《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学谱》、《阳明学录》,力图调和朱、陆学说。后者著有《观易外编》,用“易”的观点解释、发展阳明理学。两人都很有成就,很
有影响。李如旻李宗翰、李联琇、李瑞清都是诗文高手。李如旻的文章冠绝一时,与李绂并称为“南北二李”。李宗翰、李联琇文学韩愈、欧阳修,摇曳生姿。诗宗李商隐,沉博艳丽,是当时江西文坛上的佼佼者。李瑞清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他善于以篆作画,以画入篆,画花卉惟妙惟肖,绘佛更是栩栩如生,日本书画界不惜重金求购,誉灌东瀛。

民国时期,虽然废了科举,兴了新学,但因战争频繁,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教育事业受到摧残,加上社会迅速的变化和各种复杂的矛盾,境内只有300多人考取大学、中专。所出人才,军界有2个中将,5个少将。政界有2个专员,14个市、县长。学界有12个教授、副教授。人数之少,连著名学者游国恩都发出了“才乡不才”的感叹。

从事科技教育事业的,有北京大学工商法律系教授吴英荃、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易锡麟、中山大学经济系教授辛膺、盲人教育家万维章、乡村教育家桂瑞藩、唐式麒。桂瑞藩创办的桂桥小学,为临川、抚州、进贤、南昌、丰城、东乡、南城、南丰、崇仁、宜黄、乐安、余干、高安等13个县市培养人才,桃李满天下。

回答4:

自古以来临川文化昌盛,人杰地灵,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自宋至清,在科举考试中共录取兴人1029人,进士731人,收入《中国历史名人辞典》的134人。临川著书立说者甚多,其中有770多卷被列入《四库全书》。特别是宋代的晏殊与王安石、明朝的汤显祖更具盛名。晏殊不但是一朝宰相,而且与其子晏几道同为词坛高手,开创了北宋一代词风。王安石身居宰相之位,致力变法,力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汤显祖愤世嫉俗,写出了名扬四海的《临川四梦》,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

此外,还有南宁的妇产科专家陈自明,是江西历史上的十大名医之一。元代有地理学家朱思本,针灸名医席弘。明代有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四大才子”闻名于世,以及文史学家徐奋鹏,天文学家吴昊。清代有一代名臣李绂、鸿博高魁李来泰,理学名家纪大奎,书画大师李瑞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先烈傅烈、傅大庆。新中国成立后,临川更是人才济济。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井泉,近代物理学家“四大名旦”之一的饶毓泰,中国波谱学奠基人丁渝,还有著名学者游国恩,萧涤非、邓从豪、吴自强、刘振群、李文平 等。

回答5:

因为古时候临川出了很多名人,其中最出名的有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等等,现在临川又有两所学校临川一中和二中每年考上重点学校的多如牛毛,由此出名啦,所以被称为才子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