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计算,在今天的棋坛越来越重要,看看现在最强的棋手李世石、古力,正是以战为生的高手。而曾经不战的李昌镐和常昊,似乎也开始注重战斗了。难道,计算已经成为左右棋局的唯一因素,成为衡量水平的唯一要件?计算当然是围棋的基础,这点无可争议。围棋这样的智力游戏,计算是基石。可是,职业棋手们在棋盘前苦思冥想的,除了算路,真的没有其它吗?曾经指导我们几十年的那套“布局-中盘-收官”的日本理论,是完全无用甚至错误的吗?人脑完全无法穷尽变化的围棋,内容就只有计算吗?
当上世纪日本六超流行时,我们仰望,学习,为那些玄妙空灵的招法,为那些版图分割如画的局面,为秀策流的从容小尖,为高川格的流水不争先,如痴如醉,围棋,在我们的印象里就应该是这样下。90年代,当在日本学习的曹薰铉带着颠覆和反叛击倒聂卫平,掠走应氏杯,韩国这个从前的围棋小国,突如其来地狂热起来,而不讲理的韩国流,贴身肉搏的实战性下法,结结实实地给日本老师一记重拳,也给刚以为翻身做主的中国棋手一个泰山压顶。韩国四大天王横空出世,老徐的搏杀下法,老曹的翻盘术,大刘的华丽攻击,世界围棋转了风向,变了模样。只有大李的冷静稳健有些许老式围棋的身影,但其实,本质也已经不同。大李注重的也还是计算,不过他算的是后半盘而已。
计算,成为棋坛流行色。
到了本世纪,小李和古力,还有崔毒,把比拼算路变成了立足之本,古力的正面出击,小李的暗布陷阱,崔毒的赤裸杀机,一个局部的计算辐射到四周,这边的战火未熄,那边又开战场。一波接一波的战斗,到了完全主宰对局进程的地步。因此,韩中年轻棋手纷纷练飞刀(缩短布局直接进中盘),赌生死(在双方未知的领域进行算路比拼),所谓的大局观似乎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另外一个改变围棋的因素是,大赛时限越来越短,对应的是世界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围棋也像快餐一样,文化的一面萎缩至可以忽略,竞技一面成为代表。日本人坚守着二日制,下的好像是另外一种围棋,他们再到2小时的世界赛场,突然找不到感觉了——忘忧清乐太久,怎么也绷不起玩命搏杀的那根弦了。说日本围棋被世界抛弃,不如说他们选择了拒绝接轨。
日本围棋之前,中国古棋也是以缠斗为主,而且是以最短的时间迈过布局,有时候直接进入中盘。尽管理论上古棋的布局极其单薄,但范施这样的天才,计算能力真的很强大,把中盘战斗的精彩发挥到了极致。如果省略掉已经进化了的布局理论,从肉搏战这一样,似乎跟现今的韩国流非常接近。
于是我忽然有个想法,一个完全没有论据支持的论点:围棋也在螺旋式上升的进化着,从对角式肉搏到日本式太极,再到韩国流实用派,也许,下一次轮回又是拼境界了。
目前的比赛时间限制,助长了战斗的风气。以前高手过招一般不亮剑,只是相互威胁,占取利益,按兵不动。因为明白复杂地战斗一个不慎就可能招致失败,而时间充裕的话,正着是基本可以找到的。现在棋手选择复杂地下,因为在时间限制下大家都没有算清楚的本钱,百米较量,比马拉松更容易获取胜利。李世石和古力,其实不单是算路精深,更重要的是他们算得快,棋感好,总能够在时间有限、局面混乱中把握正确的线路。李世石曾经说过自己计算的深度不错但广度还不够之类的话,深度指的是局部的直线的算路,广度,应该是指大局的选择和方向的判断。这些围棋里面模糊的东西,跟经验的积累和对围棋的理解有很大关系,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境界?
最后说一点比较有趣的个人发现,李世石和古力近期的棋,好像有向不战靠拢的转变,他们都在补强自己的弱点:小李是布局,古力是官子。
围棋进攻的基本方法
围棋进攻的基本方法
日 加藤正夫
第一章 攻击的要领
凭借攻击,或构筑厚势,或补强弱棋,或巩固实地,假如能谋求某种利益,则可提高攻击效果。 攻击的要领
说到攻击棋子,也并非单纯地攻击、杀死对手的棋子。 应该思考要凭借攻击谋求实利。 根据,谋求实利的状态是不同的。 既有凭借攻击构筑厚势的场合,也有巩固实地的场合,或者强化自己的弱棋,根据情况还可构成模样吧。不论怎样,在任何棋形中,必须考虑在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中进行攻击。 若观察一下业余棋手下的棋,经常看到攻击招损的情形。这指的是逼近自己的实地之中而吃亏,攻击的棋子出现无理,产生毛病的场合。 因为围棋最终是以计算分胜负的竞技,所以,只要凭借攻击对自己有利即可。
围棋是一种以占地多少来比较胜负的游戏,所以从一开局,双方就尽可能的多占地。从布局(开局)始,双方就挑选棋盘上价值大的点,轮流着子。这种判断为价值大的点,在围棋术语中称为“大场”。打个比方说,有两个人一起分一堆钱,而钱的面值不一,规定双方每次只能拿一张钞票。无疑双方都会挑选当前余额中面值最大的一张。当然棋盘上每个点并没有做价值大小的标志,这个价值需要棋手进行计算来判明。这种计算过程,一直贯彻棋局始终,直至官子(终局)阶段。
下棋先找个老师学习基本规则,然后还是多下棋获得下棋的乐趣以及经验,慢慢就会体会到很多东西,想要提高的话,找高手帮你复盘是很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