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丰镐遗址被文物部门发现。
1951年,丰镐遗址正式开始发掘。
1956年,将设在张家坡遗址的砖厂拆除搬迁,严格限制在遗址范围内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和平整土地活动。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丰镐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提出遗址保护的范围,国家文物局同意并转陕西省政府请予公布。遗址内乱建现象基本上得到制止。
1998年,西周都城丰镐遗址考古取得重大突破,对解决武王伐纣的年代和商、周两代的分界这个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难题提供了依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考古队,从1997年3月至5月及10月至11月,在西安市区西南10多公里的遗址中心部位发掘了200多平方米。其中有一个相互叠压的考古文化层,其时代从文王迁此建都到西周王朝建立前的先周晚期,再到西周建国后的早、中、晚各个时期,其时间跨度之长,文化序列之完整清晰,为西周都城考古50多年来所仅见。专家们认为,据《史记》记载,文王建都丰京至武王伐纣仅13年,而以第一探方中的18号灰坑为代表的文化堆积就在这个时期,其碳14测年结果可以排除几十种不确切的说法,为解决武王伐纣和商周分界提供依据。由于考古队在都城中心地带发现了多组时代跨度很大的文化地层和成组的先周晚期标准器物群,推动了都城周围以至广大周文化地区的学术研究。并对周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葬俗和社会文化变迁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由于第一号探方的文化层堆积被专家认为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标准文化层之一,国家已决定予以永久性保护,以供后人验证,并成为断代工程研究的一个纪念性遗址。
2013年05月27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共同研究编制了《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丰镐遗址被纳入“十二五”期间重要大遗址。
2013年06月0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丰镐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67号),同意丰镐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