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也被称作文化身份认同,是个人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文化或民族群体的感觉。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文化认同是在某一文化的成员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学习并接受该文化的传统、语言、信仰、审美观念、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结构等,人们将该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等内在化,进而形成特定的认知、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并将该文化认同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从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或平衡感。本质上来说,文化认同是对某一文化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具有内在多重性的特点,可以从地理范围、社会类别、时间延续性以及主题范畴等不同维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单从地理范围角度出发,就可分为社区、城镇、地区、国家、区域以及全球的文化认同。其中,国家认同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共同的体验、共同的种族背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以及共同的宗教。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向心力的动力和源泉,是维系整个民族、国家文化群体的精神支柱。
美国心理学教授费尼根据个体文化认同的发展形成特点提出了文化认同形成的三阶段模式:未经核实的文化认同期、文化认同的寻求期、文化认同的完成期。在未经核实的文化认同期,人们把自己所在的文化的特点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有兴趣去探索和文化有关的问题。例如,人们在童年时期并不会去区分自身家庭文化的特征与其他家庭文化特征的区别。在这一阶段,人们通常会去从父母、媒体、社区或其他来源接受他们对于文化的观点。文化认同的寻求期是指人们为了更加了解文化以及理解该文化的成员意图而探索和质疑个人文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个人开始质疑为什么他们会忠诚某种信仰,并会将自己的信仰与其他文化的信仰进行比较。这一阶段的人们有可能正在经历他们生命中的转折点或者正处于日益认识到其他文化的人生时期。文化认同完成期的特点则是人们能够清楚、自信地接受自己和自己内在的文化认同。在这一阶段,人们常常允许他们的文化认同在他们未来的选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认同是动态的,它处于不断被生产、塑造和再塑造的过程之中。即使文化认同已经到达文化认同完成期,但个人对于某个文化的归属感也会因为自身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的改变而重新进入文化认同的寻求期阶段,个人的文化身份或文化归属感也同样不断地被建构、被修改、被完善。在文化封闭时期,本民族、国家受其他文化冲击影响的因素较小,自我文化认同方面并不会受到较大挑战,一旦个人的文化认同到达完成期阶段,便会相对稳定下来,此时的文化认同具有唯一主体性的特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家、各地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文化同化、文化碰撞、文化冲突等也不断出现,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精神产生质疑,国民文化认同危机日趋明显。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建构和确立清晰可辨、统一完整的国民文化认同,对于个人、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意义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文化认同的建构资源由语言、文化遗产、价值观念体系、大众媒介等因素组成,社会文化机制是文化身份认同的最主要的来源。加强文化认同教育需要从社会文化建设机制入手。
重视国学教育。一般认为,国学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宗教学等,它是中国人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重要来源。文化认同的建构和培养离不开国学教育。国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让大众广泛参与。对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有助于正确文化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塑造,人格、修养等的培养。在高校,同样要进行国学教育,并将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之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治国之道、处世之道、用人之道、谋划之道、治兵之道、修身之道、天人之道等融入其中,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中培养国民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