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静息电位的理论值计算只考虑钾离子和钠离子,对于氯离子和钙离子等,在不用非常精确的情况下可忽略不计。
静息电位的计算公式为:Vm=(g钾*E钾+g钠*E钠)/(g钾+g钠)
其中,E代表该离子的平衡电位,g代表膜对离子的电导。
E=M*RT/ZF,其中M为膜外与膜内离子浓度之比的自然对数值,RT/F为正常数,Z为该离子带点数。例如,在骨骼肌中,E钾=-75mV,E钠=55mV。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高而对钠离子通透性低,造成g钠远远小于g钾,静息电位偏向于E钾。
而动作电位中,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瞬时增高,因此动作电位峰值E钠。
如你所说,降低细胞外液Na离子浓度,静息电位值不变(其实很微小),而E钠降低,则导致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道理一样,升高/降低膜内外钠离子浓度对静息电位影响不大,主要通过影响E钠值影响动作电位峰值。
而升高/降低膜内外钾离子浓度主要对静息电位产生影响,对于动作电位峰值影响不大。
动作电位是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如果降低外界钠离子浓度,内流的少,电位差就下降
降低钾离子浓度,静息电位怎么变化,这个不好说,一方面钾离子外流是协助扩算,需要载体和浓度差,首先外界浓度降低,浓度差应该是变大,外流速度应该升高,单外界原来的本来就低,所以总体内外浓度差后来怎么变,应该没法解释,这样纠结有争议的问题,高考考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