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两个不饱和键通过单键相连,就可以形成π-π共轭体系。
如果与π键相连的某一原子具有一个与π键相平行的p轨道,那么这个p轨道就可以和π键离域,形成p-π共轭。
超共轭效应是由σ(Csp3-H1s)键参与的共轭效应,分为σ-π超共轭,即σ(Csp3-H1s)键与π键的共轭,和σ-p超共轭,即σ(Csp3-H1s)键与p轨道的共轭。
性质:
π键与相邻原子上的p轨道发生的共轭。它分为多电子、缺电子与等电子p-π共轭三种类型。例如氯乙烯,CH2=CH-Cl 的共轭体系是由3个原子(C,C,Cl)与4个p电子(π键2个,氯原子2个)组成,共轭π键中的p电子数多于共轭键的原子数,称为多电子p,π-共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pπ共轭
只要是两个不饱和键通过单键相连,就可以形成π-π共轭体系。例如:
CH2=CH-CH=CH2(双键和双键形成的π-π共轭体系)
CH2=CH-CH=O(碳碳双键和碳氧双键形成的π-π共轭体系)
CH2=CH-C≡N(碳碳双键和碳氮三键形成的π-π共轭体系)
如果与π键相连的某一原子具有一个与π键相平行的p轨道,那么这个p轨道就可以和π键离域,形成p-π共轭。例如:
CH2=CH-O-CH3;
CH2=CH-N-CH3;
CH2=CH-Cl
超共轭效应是由σ(Csp3-H1s)键参与的共轭效应,分为σ-π超共轭,即σ(Csp3-H1s)键与π键的共轭,和σ-p超共轭,即σ(Csp3-H1s)键与p轨道的共轭。
σ-π超共轭:CH3C≡CCH3形成6个σ-π超共轭
CH2=CH-CH3形成3个σ-π超共轭
σ-p超共轭:(CH3)3C+形成9个σ-p超共轭
CH3CH2+形成3个σ-p超共轭
又称
-
共轭,它是由一个烷基的
c—h
键的价电子与相邻的价电子互相重叠而产生的一种共轭现象(烷基的碳原子与极小的氢原子结合,对于电子云的屏蔽效应小,烷基上c-h键的一对电子,受核的作用相互吸引,到一定距离时,烷基上的几个c-h键电子之间又相互排斥,如果邻近有π轨道或者p轨道可以容纳电子,这时σ电子就偏离原来的轨道而偏向于π轨道或p轨道)。依照多电子共轭的理论,一个c—h键或整个ch基团可作为一个假原子来看待,有如结构式中的
z
原子:
(例如
ch2═
ch—ch3、o
ch—ch3等)
。超共轭效应存在于烷基连接在不饱和键上的化合物中,超共轭效应的大小由烷基中
-h
原子的数目多少而定,甲基最弱超共轭效应,第三丁基最强超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比一般正常共轭效应和多电子共轭效应弱得多。
(分为σ-π和σ-p两种,以σ-π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