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朝的《背影》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2025-04-13 06:02:0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过程时,突然放缓了叙述节奏,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写了父亲的系列动作: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写了“我”的反应:“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这和形式主义理论强调的“延宕程序”不谋而合!在他们看来:哈姆雷特迟迟没有动手,不是因为性格的优柔寡断,而是延宕程序的需要,是为了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延的复杂性。朱自清将自己的感动拖延、抻长、放大,一如大悲大喜者必须痛饮烈酒一样,不如此,便不足以宣泄内心奔放、炽烈的情感,这便延长了读者审美感知的过程,因而能比较顺利地进入父亲和“我”的内心世界。
因为前文有铺垫,作者穿的是“紫毛大衣”,在《买书》一文中,朱自清也特地提及了“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是费了点张罗”。此刻对父亲朴素衣着的工笔细绘,实际上就潜伏了“我”的深深感激。而对父亲“是一个胖子”, 还有“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等相关要素的交待,更是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渲染到了高大、神圣的地步。
曾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父亲,不可能不知道攀爬月台的艰难、不雅,甚至突如其来的危险,但是为了儿子,仅仅是几个橘子,他竟如此的“不要脸”“不要命”,怎能不令原本心高气傲的“我”心潮澎湃呢?
这种延宕与放大,令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婆婆驱离家门时的盛装告别,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临终前擦火柴取暖而出现的一次又一次美丽的幻象,还有老王最后一次带着香油和鸡蛋去看望杨绛时的形销骨立……人物的内心世界因延宕与放大得到了鲜明的全景式展示,而读者则因延宕与放大获得了跨越时空、超脱自我的审美迷醉。
余秋雨将这个延宕与放大了的背影视作出色的情感的“直觉造型”,作者对父亲丰富而流散的情感因之得以固定,颇像苏珊·朗格所说的生命关系间的“投影”,使人会在许多场合产生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