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位于西太平洋地震构造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构造带之间,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非常发育,总体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差,是大陆内部少有的几个多震地区之一。且活动断裂带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若CO2地质储存场地选址不当,这些活动断裂将有可能成为人类无法控制的CO2构造泄漏通道,强震可能导致CO2地质储存库地质结构整体失稳或破坏。
一、中国新构造运动
(一)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
据张春山等(1999)研究,中国大陆现代地形地貌主要形成于新构造期。新近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强烈隆升,东部地区则相对下降,并且持续到现在。
中国西部以近SN向主压应力为主,表现为大幅度的上升和水平位移,形成特有的地壳结构和近EW向断裂系统,可划分为3个新构造区(马杏垣,1990):喜马拉雅山地区为强烈隆起区;雅鲁藏布江以北的青、藏、滇地区为面状大幅度隆起区;阿尔金山以北的新、甘、蒙地区为相对稳定地区和新生代造山带相间分布的大幅度断隆-断陷区。
中国东部与西部有很大不同,新构造运动总体上表现为幅度不等的差异升降运动。这种差异既表现在EW方向上,也表现在SN方向上。EW方向的差异表现为明显的地貌台阶;SN方向的差异又将中国东部明显地分成3个亚区———华南地区以幅度不大的整体抬升为主,华北地区主要表现为大范围的差异升降,东北地区亦表现为大范围的差异升降(运动幅度远小于华北地区)和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中国西部的上升和东部的相对下降均与巨大的挤压、走滑和张性活动断裂相伴生,构造盆地的性质直接反映了各区新构造的特征。中国西部的一些大型沉积盆地处于南北挤压状态,盆地南北两侧的断裂多为倾向造山带的逆断层。在川滇西部地区,受走滑断层控制,常形成一些剪切型的构造盆地,但规模一般较小。华北平原地区,在近EW向张应力作用下,盆地的堆积作用仍在强烈地进行,控制这些盆地边界的断层一般为正断层。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垂直变形大约以北纬35°(昆仑山至秦岭)为界,呈现南升北降的特点。南部青藏高原上升速率达10mm/a,北部西北与东北下降速率达10mm/a(高庆华等,1996)。大约以银川—昆明一线(贺兰—川滇SN向构造带)为界,西部升降幅度大,地壳运动强烈;东部升降幅度小,地壳运动平缓。总之,中国现今地壳运动特征是:西南部为强烈上升区,东南部为缓慢上升区,西北部为强烈沉降区,华北和东北部为缓慢沉降区。在沉降区和上升区的交界部位,大都存在规模巨大的活动性断裂,其方向受所处的构造体系控制,是地震密集分布带,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比较发育。
(二)新构造分区及主要特征
根据新构造运动的发展、运动强度、运动方式及区域构造、深部构造和地震活动状况等特征,黄汲清、马杏垣等将我国划分为2个构造域、6个构造区和20个构造亚区(图8-6)。
图8-6中国新构造分区及主要活动断裂分布图(据自马杏垣等,1987)
1.特提斯喜马拉雅新构造域(Ⅰ)
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大致在银川—昆明一线)以西,地处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区。新构造时期地壳发生了明显的加厚、缩短与抬升,形成了以逆冲断层、压陷盆地、大型走滑断层和挤压构造等为主的构造型式。大致以帕米尔—昆仑山—祁连山为界,又可分为新疆新构造区(Ⅰ1)和青藏新构造区(Ⅰ2)。
1)新疆新构造区(Ⅰ1):地壳厚度44~56km,在整体抬升的基础上,发育了主要受NE、NW向两组断裂控制的压陷性断块盆地,如塔里木、准噶尔和吐鲁番等盆地,控盆断裂多具逆冲和走滑性质。与压陷盆地相邻的是强烈隆起的断块山(如天山、祁连山等),隆起和下沉幅度相差1000~12000m(马杏垣等,1987)。该构造区自北而南又可分为:阿尔泰亚区(Ⅰ11)、准噶尔亚区(Ⅰ21)、天山亚区(Ⅰ31)、塔里木亚区(Ⅰ41)和阿拉善亚区(Ⅰ51)。
2)青藏新构造区(Ⅰ2):地壳厚度52~72km。中、上新世以来整体抬升,上升幅度达2000~3000m。局部有差异性断块沉降。新生代晚期岩浆活动活跃,断裂十分发育,多为具走滑性质的压性弧形断裂。在柴达木盆地的更新世地层中,还发育了一系列NW向褶皱。由于SN向推挤使岩石圈物质横向流展,派生出次生的横向引张应力场,在藏南形成了一系列近SN向的张性构造盆地。此区进一步分为:祁连-青海亚区(Ⅰ12)、藏北亚区(Ⅰ22)、藏南亚区(Ⅰ32)和川滇亚区(Ⅰ42)。
2.滨太平洋新构造域(Ⅱ)
位于南北构造带以东的大陆地区。根据沉积盆地的分布和构造活动性可分为:内蒙古-东北新构造区(Ⅱ1)、华北新构造区(Ⅱ2)、华南新构造区(Ⅱ3)和东南沿海及南海海域新构造区(Ⅱ4)。
1)内蒙古-东北新构造区(Ⅱ1):本区新构造的最大特点是火山活动强烈,如著名的五大连池和长白山等。地震活动相对较弱,本世纪有少量6级地震和一次7.3级地震发生,但震源较深。吉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深震活动区,发育有松嫩盆地。上新世以来,山地最大抬升幅度约700m,盆地最大沉降幅度不足200m。区内地壳厚度较稳定,约34km。本区可进一步细分为内蒙古-大兴安岭亚区(Ⅱ11)、松嫩盆地亚区(Ⅱ21)和三江盆地-长白山亚区(Ⅱ31)。
2)华北新构造区(Ⅱ2):是中国东部新构造活动最强的地区。发育有汾渭、河套、银川和华北等断陷盆地,新构造时期沉积厚度300~500m,最厚达2000m(如渭河盆地)。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至今已发生M≥8级地震6次,7.9~7级地震11次,6.6~6级地震43次。在大同、沧州、海兴、无棣等地见有火山活动。以大青山—燕山一线作为其北界,南界为秦岭-大别山。本区可进一步分出大青山-燕山(Ⅱ12)、鄂尔多斯(Ⅱ22)、黄淮海-下辽河盆地(Ⅱ32)和辽东-黄海-胶东(Ⅱ42)等亚区。
3)华南新构造区(Ⅲ3):本区以整体缓慢上升为特征,新近纪以来大多数盆地均已结束沉积,仅有江汉-洞庭盆地、南阳盆地及沿海港湾沉积盆地仍有沉积。最大抬升幅可达1000m,一般为几百米,最大沉降幅度不过200m。除东南沿海外,本区很少发生M>5级的地震,为少震、弱震区。广东和海南岛等地见有火山活动。本区又可分为两湖-川贵(Ⅱ13)及华南-东南(Ⅱ23)2个亚区。
4)东南沿海及南海新构造区(Ⅱ4):属欧亚板块的边缘海,中国大陆架部分。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强烈,广泛发育一系列与岛弧平行的线状褶皱与逆断层。如在台湾岛上可见左旋走滑断层,形成强烈的挤压带。台湾岛是本区最主要的抬升区,自新近纪蓬莱造山运动以来,中央山脉的内部隆起幅度超过2500m;本世纪以来大于6级地震达30次。大致以台湾岛南端的右旋走滑断层为界,分为台湾-东海新构造亚区(Ⅲ14)和南海新构造亚区(Ⅲ24)。本区大部分位于水下,许多新构造活动细节尚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
二、中国活动断裂与构造成因地裂缝
(一)主要活动断裂
中国是世界上活动断裂非常发育的国家之一,活动断裂遍布中国的大陆和海域。一般而言,中国的活动断裂是指晚更新世(0.12~0.10Ma)以来活动过或现今仍在活动的断裂。它们的活动性可以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方法观测和识别。
在我国大陆和海域既发育规模巨大的走滑活动断裂,如阿尔金断裂、班公湖断裂、红河断裂、鲜水河断裂和郯庐断裂等,也发育张性活动断裂,如秦岭北缘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大青山山前断裂、太行山东麓断裂和太行山南麓断裂等。同时,我国逆冲活动断裂也很发育,如天山南缘的秋立塔格断裂、柯坪断裂和六盘山断裂等。
中国活动断裂的分布与活动具有明显的分区性特征。以中部的南北构造带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大区(邓起东等,2007)(图8-7)。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独立的分区。西部在印度板块向北推挤和欧亚板块阻抗夹持下,形成一系列以逆冲、逆掩为主的近EW向断裂和NWW—NW、NEE—NE向逆走滑型的巨大活断裂带为最突出的特点,同时发育了规模较小的近SN向的正断层或走滑正断层;西部断层位移速率多在6mm/a以上。在塔里木及其以北地区,发育一系列NWW、NEE和近EW向逆冲断裂和逆冲走滑断裂。在准噶尔以北还发育有NNW向走滑断裂。
东部地区和海域,以发育NE、NNE向张性活动断裂为主。以阴山—燕山构造带和秦岭构造带为界,可进一步划分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活动特征各异的小区。华北地区以发育一系列与新生代盆地相伴生的NE向张性右旋走滑断裂为特征,同时发育一系列规模较小但分布广泛的NW、NWW向横向断裂。华南和东北地区除台湾及海峡西岸以外,活动断裂活动较弱,发育的NE向张性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
南北带上分布着NE、NW和SN几个方向成折线状断续相连的活动断裂带,断裂活动性质较复杂。南部青藏高原东缘以走滑逆冲活动为主,北部贺兰山段以张性活动为主。
中国活动断裂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每一断层段都有自己独立破裂的历史,各段落之间常以一定的界限区将其分开,界限区终止相邻段落的破裂,起着障碍点的作用。一条断层段的长度与破裂尺度和地震震级大小相关。
中国的活动断裂带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活动断裂带也是地震活动带,强震常常沿着一条活动断裂带成系列地连续发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滑动速率、分段性和破裂过程,决定了地震活动的强度与危险性。
现代地球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板内现代构造活动的动力来源主要与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运动和作用有关,板内深部动力学作用也不容忽视,可以说应是两者联合作用的结果。我国活动构造研究所获得的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为每年几毫米,最大10~15mm/a,与近期GPS观测结果基本一致(王琪等,2001)。
(二)构造成因的地裂缝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按成因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裂缝,也有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裂缝。地裂缝已在陕西、山西、广东、天津、河北、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和江苏等24个省(区、市)200多个县(市)发现1232余处(中国环境地质监测院,2008)。
据李祥根(2003)研究,中国构造成因的地裂缝始于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华北地区地面广泛发育了以张性为主的地裂缝,排除各种非构造因素,其构造成因是明显的。该构造裂缝是新构造断裂运动最新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并称之为现代地裂运动。
中国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地质基础及场地地质评价
图8-7 中国活动构造图(据邓起东等,2007,略有修改)
1966~1976年,中国华北地区强震频发,进入了地震活跃期。从构造地质角度考虑,强震发生同断裂(层)活动相关。现代华北地区地震震源机制表明,北东指向的挤压构造应力在起主导作用。该应力作用可引发地震活动,也可以引发地裂运动。地壳构造运动除地震形式外,更大量的是非地震形式的变动(高名修,1995)。在这段构造地裂缝频繁出现的时期内,地裂缝主要出现在广阔的苏鲁皖豫地区、渭河盆地、晋中、晋北、邯郸、北京和宁夏等地(表8-3)。
表8-3主要构造地裂缝活动事件表
王景明(2000)通过对西安地裂缝、大同地裂缝和邯郸地裂缝多年深入的研究,发现它们都是断层蠕滑活动的反映,地下水活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起促进、加深地裂缝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换言之,断层蠕滑是这类地裂缝形成的主因,所以其特征、形态、产状和活动方式与蠕滑断层有相似性和一致性。
与活动断层运动有关的构造地裂缝可划分为速滑地裂缝(地震构造地裂缝)和蠕滑地裂缝。其中,断层蠕滑型地裂缝具有地裂缝与蠕滑断裂的一致性,即在平面和剖面上直接与断层相连接,地裂缝与蠕滑断层产状相近和地裂缝蠕滑断裂活动方式一致,且与蠕滑断层上下沟通(王景明,2000)。
中国构造地裂缝分布区和中国地震区位置基本一致(图8-8),即东北地裂分布区与东北地震区位置基本一致,区内地裂缝极不发育,地震活动很弱。华北地裂缝分布区与华北地震区位置完全吻合,该区构造地裂缝极发育,且单条长,总体密集成多个条带。已发现地裂缝3424条,总长497km,占全国地裂缝总数的79.5%以上,地震断层地裂缝7条,累积长达320.5km。与其对应的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较高,占全国1900~1985年地震频次的3%以上。
图8-8 中国地裂缝分布与分区图(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8)
南华地裂缝分布区与华南地震区大体吻合,该区地裂缝不甚发育,已发现地裂缝800余条,总长45km,占全国地裂缝总数约19%以上,未见地震断裂。与其对应的华南地震区,仅有中强震活动,频度低,占全国1900~1985年地震频次小于1%。
台湾地裂缝分布区与台湾地震区一致,该区只见较长的地震断层4条,总长129km。相应的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地震能量释放1900~1985年占全国的16%。
西部地裂缝分布区与青藏高原和新疆两个地震区位置相合,该区尚未发现明显的断层蠕滑和区域微破裂开启型地裂缝,但有极其发育且规模较大的地震断层地裂缝66条,总长2696km。与此对应的青藏高原和新疆两地震区1900~1985年地震能量占全国的79%,地震频次占全国的41%。
总而言之,中国各地裂缝分布区与中国各地震区的位置、区内地裂缝的发育程度、出现类型,与地震发生的强度、频度和地震能量释放量基本呈对应关系。
中国地裂缝除有上述分区特点外,在区域分布上也不均一。那些成带分布的地裂缝地区,实际上反映了与地裂缝直接有关的构造破裂带的存在。这些地裂缝带多数又对应有成带地震集中分布,地震带和与其对应存在的地裂缝带一样,同样反映了与地震直接有关的构造破裂带的存在,它们本同出一源,是构造破裂带活动表现出的不同构造现象。此外,地裂缝和地震成带分布区是我国新构造断裂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带。
三、中国地震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地震
中国的地震活动与新构造活动特征非常相似,也具有明显的分区和分带性。以南北构造带为界,西部地区地震活动强烈,可进一步划分为青藏高原区和西北区。沿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界和高原内部的活动断裂带形成地震带,如河西走廊地震带、鲜水河地震带等。青藏高原以北的西北地区,地震活动主要沿天山南北活动断裂带分布,形成天山南北地震带。东部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可进一步以阴山-燕山、秦岭为界划分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分区。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微弱,仅在其东缘延吉地区发育一些深源地震。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相对强烈,发育汾渭裂谷地震带、太行山东缘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3个NE向地震带,一个NWW向渤海湾-张北地震带。华南地区除福建沿海地震活动较强外,全区地震活动微弱,基本没有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南北带是除台湾以外,中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台湾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Chu Q Z(2000)主要依据第四纪期间区域构造活动水平、断裂活动的时代、规模和强度、古地震、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活动、地壳、岩石圈结构和地球物理场特征,以及中新生代区域地质的发展演化,将中国划分为一级地震构造单元3个,二级构造单元7个,三级构造单元30个(图8-9)。
中国大陆位于西太平洋地震构造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构造带之间,是大陆内部少有的几个多震地区之一。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楚全芝等,2007)。
1.地震活动强度高频度大
1900~2006年,在中国大陆及邻近的边缘地区共发生M≥7.0级地震75次,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有一次大震(M≥7.0)发生。1900年至2006年在中国大陆共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7次,平均约13年就有一次特大地震发生(图8-10)。1996年以后的10年间,中国大陆共有6次7级以上的大震发生,皆出现在西部地区,平均1.4年就有一次大震发生,接近于1900年以来地震发生的平均频次。发生M≥6.0级地震69次,平均每年约有7次强震发生。
2.地震活动区域之间差异大
以南北地震构造带为界,大约有90%以上的M≥7.0级地震发生在西部区,而东部区仅占10%还要弱(楚全芝,1997)。以1900年至2006年期间的地震为例,中国大陆包括强余震在内共发生地震75次,其中东部区仅发生7次。西部区与东部区的大震之比约为9∶1。自1900年以来,M≥8.0级的特大地震皆发生在西部区。东部区在这期间没有特大地震发生,M≥7.0级的地震也主要集中在华北地震构造区。在东北地区除深源地震外,历史上只发生过一次海城地震。华南除东南沿海之外,无大震发生,即使6级左右的强震也少见。因此可以认为,造成地震活动在区域上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断裂带活动的强弱及其规模。在青藏高原等一些活动强烈的地区,有大量全新世活动断层分布,且断层年滑动速率一般在几毫米到十几毫米之间(邓起东等,1994)。在东北地区几乎没有全新世活断层分布,且在第四纪期间断层年滑动速率一般仅零点几毫米,甚至更低。在断裂活动较强的华北地区,其年滑动速率一般也只有几个毫米至零点几个毫米。地震断裂带的规模在不同地区相差甚远。
图8-9中国地震构造分区略图(据楚全芝等,2007)
3.地震与活动构造的关系
地震与活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相当复杂,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地震与构造的关系,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早期认为地震活动与新构造有关。其后认为与第四纪活动断裂有关。随后又发现地震活动,特别是大震活动,主要与晚更新世以来的活断层有关。对活断层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观点(徐煜竖,1982),但目前多数人接受将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定义为活断层。因此,某条断层或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以来是否活动,成为工程建设、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危险性预测的重点研究对象和依据。
图8-10中国大震略图(1900~2006年)(据楚全芝等,2007)
4.地震与活断层
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工程建设中的活断层鉴定都将断层在晚更新世以来是否活动过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其原因就是认为强震的发生主要与晚更新世活动断层关系密切。一般认为,如果某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那么就不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并且认为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小。假设地震与晚更新世活断层的关系成立,那么在分析研究发震地点时,有相当一部分第四纪断层可以不予考虑。即使这样,问题也不会变得简单。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内部已知的活断层有数百条。
活断层是地震发生的有利地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断层都会发生大震。地震分布不但在空间上是不均一的,即使在同一条地震断裂带上的不同断层段或不同的地震断裂带之间,地震的强度和频度的差别也相当大。在一个时间段内地震集中发生在某些活动断层带的某些特定部位,而在另一时间段内地震则集中发生在另外一些地区或部位。较为典型的就有是渤海-张家口-河套地震断裂带,1969年发生渤海大震之后仅仅7年就发生了1976年的唐山大震,两次大震的震中距离仅仅约200km。它比西部的1920年海原大震与1927年的古浪地震的震中距离(约260km)还近。从古地震研究结果看,大震沿断裂活动具有稳定期和活动期之分,但这种划分并不具有物理意义上的周期性,只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不规则的高低起伏。古地震的重现间隔从1000a左右至7000a左右不等。
5.地震与地震构造块体
所谓地震构造块体是指以活动断裂带为边界组成的地质实体。块体对地震活动的强弱变化及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根据地震构造块体的形态、应力作用状态和活动方式等,可划分为挤压型地震构造块体和张裂型构造块体。再根据块体内部是否完整,又各自划分为完整型块体和破裂型块体。如华北平原地震构造块体属于张裂型破裂块体;鄂尔多斯地震构造块体属于张裂型完整块体;川滇地震构造块体属于挤压型破裂块体;塔里木地震构造块体属于挤压型完整块体。
不同地震构造块体,地震活动强弱和时空分布不同。这主要和块体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块体的规模和内部结构等因素有关。如川滇地震构造块体的地震活动明显比华北平原块体的地震活动强。鄂尔多斯地震构造块体,历史上在其周缘发生了一系列的大震,如洪洞地震、华县大地震、临汾地震和银川地震等。1739年银川地震之后,该块体逐渐进入稳定阶段,在至今的268年的时间内没有大震发生,6级以上的强震较少。在鄂尔多斯块体的内部,有史以来没有6级以上的强震记录,5级左右的强震也为数不多。而川滇地震构造块体虽然大多数强震发生在边缘断裂带上,即红河-金沙江带和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带,但其内部也多次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如1996年发生的丽江大震(图8-11)和1515年发生的永胜地震。
图8-11地震构造块体与历史大震(M≥7.0)(据楚全芝等,2007)
(二)区域地壳稳定性
区域地壳稳定性是指工程建设地区,在内、外动力(以内动力为主)作用下,现今地壳及其表层的稳定程度,以及这种稳定程度与工程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李兴唐,1987;孙叶等,1998)。即由地球内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地区人类和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两个全球性活动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总体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差。
与中国地震活动特征相对应,中国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也具有相似的分区性和分带性(图8-12)。西部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对较高,普遍在0.10g以上,沿主要活动断裂带和地震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一般在0.20g以上。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高于0.30g的危险区大多都分布在我国西部。我国东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总体相对较低,东北和华南地区大部分为0.05g或小于0.05g,华北地区相对较高,沿汾渭裂谷、太行山东缘、郯庐断裂带、河套盆地和渤海湾-张北形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高值带。
图8-12 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据GB 18306-2001)
图8-13 中国区域稳定性评价图(据马寅生等,2011,略有修改)
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区域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的控制,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稳定性存在很大差异(图8-13)。不稳定、次不稳定区主要沿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主要活动构造带、地貌边界带分布。不稳定区包括阿尔金断裂带中、南部,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的嘉峪关—张掖地区、武威地区、海原—天水一带,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北部文县—平武一带、汶川—泸定—冕宁—德昌一带,云南东川—石林地区、丽江—剑川地区,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当雄—羊八井地区、喜马拉雅山地区,塔里木盆地西端喀什一带,天山西段昭苏一带、东段吐哈地区,阿尔泰山西南缘富A—阿勒泰地区和台湾南部等地。
与我国新构造、活动构造、地质灾害活动特征相似,我国的区域稳定性也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以南北构造带为界,总体上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稳定性差。西部近半数地区为次不稳定和不稳定区,稳定和基本稳定区主要在塔里木盆地腹地和阿拉善地区。东部地区主要为稳定和基本稳定区,次不稳定和不稳定区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周缘断陷带、太行山东缘、郯庐断裂带和台湾地区。从北往南,东北、华北、华南的稳定性也各有差异。东北地区基本上都属于稳定和基本稳定地区。华北的大部分地区为稳定和基本稳定区,沿汾渭断陷盆地带、河套地区、太行山东缘和郯庐断裂带分布一些次不稳定区。华南地区除台湾和海峡西岸外,基本上属稳定和基本稳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