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是中国吉林省的省会,位于东北的中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属于世界著名的黑土壤带,盛产大豆,曾有豆城之美称。今天的长春占地两万多平方公里,有近700万人口。是一个以文化、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城市。
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东北是它的龙兴之地,是满族的故乡,所以在清朝当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它给予在政治上,建立政治特区和文化特区,给予特殊保护,所以它从康熙以后,雍正的时候全面禁止关内老百姓的垦荒,限制蒙古,内蒙和东北汉人之间和满族人的互相的往来,互相越界,就是维持东北生产和生活秩序,所以就在东北修一条柳条边,什么叫柳条边呢,就是插柳为边,以界蒙古。
不了解东北开发史的人,大概不会知道柳条边,更不会知道柳树与一座城市曾有着那么重要的关联
柳树这个植物是非常容易活的,春天插上以后,到秋天就能够长起来,所以生长非常快,而且它的分杈分的很密集,所以它就很快的形成一道柳条边墙。”
清朝在东北最早修筑的柳条边墙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称它为老边。清朝人杨宾专门为此著书《柳边纪略》。今天残存在伊通县、长春一带的柳条边叫新边。是公元1681年,清康熙年间修筑的。有近400公里长。
当年长春一带大片的土地,清朝ZF把它封给了一位蒙古王爷。因为他帮助满族人推翻明朝有功。
“蒙古族为了生计,所以他把他的土地招垦,就把关内的流民招来开垦土地给定居,然后收租,所以山东的人、河南的、河北的携家带口,闯关东就是这么来的。”
尽管招募汉人,开垦土地,在当时是违反清朝ZF禁令的。但蒙古王爷为了让这大片的游牧地能生金吐银,他和违禁的流民一道,冲破了历史的藩篱,掘开了这道柳条边。不断聚集到这里的人们,开始在柳条边外定居了下来。至今长春还保留着很多这样的地名——靠边吴、靠边王。那就是靠着柳条边定居下来的关里人的居住地。
由于涌来的流民太多,没有个管理机构不行。1800年7月,清朝ZF不得不同意了当时的吉林将军秀林的请求。建立了一个叫“理事通判衙署”的机构。专门管理当时的所谓“外来人口”户籍,和诉讼、盗窃案等事务。
这时,长春一带的外来人已达2330多户,耕垦农田26万多亩。柳条边的历史使命到此结束了。面对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清朝ZF表现出了一种政治智慧,一种称得上高明的变通。承认了现实,对历史大趋势作出了让步。
1800年7月8号,理事通判衙署的建立,是长春历史上第一个行政机构。因为它当初建在了一个叫长春堡的小村子上。人们习惯的叫它长春厅。长春这个名字也就由此得来。长春市的历史也就由这里开始了。
长春堡离现在的长春市有25公里。当年的长春市还只是一个叫宽城子的村镇。
1825年就从长春堡把长春亭迁到宽城子,宽城当时是一个集镇,当时在长春亭管辖的范围之内最大的集镇,它在伊通河畔, 处于交通中心,所以地势比较平坦,很方便,所以集聚了一个居民区,是个村镇吧。
地方ZF管理机构迁到宽城子后,长春厅也由厅升为了府。原来的村镇经过不断的建设,到20世纪初,城区的面积约有7平方公里,城内初步形成了功能不同的街市。先后修筑大小城门12座。宽城子这个名字退位成了现在长春一个老城区的区名。而长春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名字。
所以长春这个城市应该叫流民城市,因为先有老百姓,先开垦土地了,后建机构,然后才逐步建成城的规模。”
1907年,长春城内的人口已有4——5万人,长春也进入了城市的初创时期。
1908年,清ZF在长春设立了“吉林西南路道衙门”。这里就是道台衙门旧址。是当时长春的最高官府。占地25000多平方米,造价为9万多两白银。这在当时的长春,算得上是最宏伟、壮观的建筑了。
200来年,一段并不古老的历史,造就了长春这座年轻的城市。开边垦荒、筑屋建城、军阀压榨、外寇袭扰,更造就了她万难不屈的性格。今天,这座在柳条边上站立起来的城市,到处都充满着勃勃生机
长春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是古代肃慎祭天时候的祈福之语。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
传说:
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爱”的诗句,后来嘉庆登基后去长白山祭祖,来到这个驿站时也发现这里气候很凉爽,又听说先帝说过的话,便在嘉庆5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此为长春的来历。
源自长春堡
长春县志》的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故名长春。然而长春堡之名的由来据1982年《长春地名》资料记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取吉祥之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春堡是沿用辽金时代长春州的旧名,因为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吉林地志》(民国二年版)和《增订吉林地理纪要》(民国二十年版)均认为长春一名源于长春厅,而长春厅是沿袭了辽金时的长春州而得名。
以长春花名
《满洲地名考》中提到,“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持同种说法的《辽史》、《吉林通志》也有类似记载:“花名长春,柔枝纷披,取以名地。”此外,近人对这种说法也进行了考证,其结论为:“长春这个地名是以花命名的。远在辽金时期,长春一带生着许多柔枝纷披、花团锦簇的长春花,也就是蔷薇科野生月季花。月季花从古至今一直叫长春花,是由月月开花而得名的。
源于宽城子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
《大清一统志》曾记载:“在厅北五十里,设废年无考”,可见长春有古城一说。东北沦陷前夕成书的《长春县志》还记载“城垣之形颇不规则,南北袤约四里,东西广约七里。盖东西广于南北一倍,故有宽城子之名,此城在设治前即有之,其为何代所建,已渺乎不可睹矣。”可见,在清代长春城之前已有“宽城子古城”。
“厅北五十里”这里的厅,即是今新立城的长春厅,而往北五十里,正是今宽城区属地,“宽城子古城”具体位置至今无文物出土可考,但宽城一名之由来亦非清代,而是源于清之前的“宽城子古城”。远在清之前这里即已形成规模,其“宽城子”之名也由来已久。乾隆夏季去长白山祭祖,路过此城所留诗句“长白千载古喜州,春光无限在宽城”也从侧面佐证了宽城之名早已有之。
诗中所提到的喜州源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之第二个王都。时为肃慎南支(满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
源自茶啊冲
长春一词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这是古代肃慎人祭天时的祈福之语。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所以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
长春市是中国吉林省的省会,位于东北的中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属于世界著名的黑土壤带,盛产大豆,曾有豆城之美称。今天的长春占地两万多平方公里,有近700万人口。是一个以文化、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