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早期工程“昙曜五窟”造像宏伟、规模巨大。但是随后的中期工程窟型便逐渐缩小,并且出现了双窟形式。为何不再如早期“昙曜五窟”那样雕凿呢?反而改成双窟形式?
第七、八窟是云冈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双窟,仅此于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学者甚至认为属于云冈石窟中的早期石窟。但从雕凿技艺以及出现平棋顶,方形平面。重层布局的壁面和分栏长卷式浮雕画面,以及窟口崖面上雕饰斗拱的窟檐外貌,以及出现重层楼阁式的高塔等,都体现了中国汉式殿堂形式的格式布局。大量出现的帷帐流苏、画面附榜题,以及兽面装饰
等均为汉地所常见,完全表现出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深入。由此而断代为中期石窟雕凿的开篇之作。
为什么中期工程先看当时如何开凿的。先要“构立栈道”,便于施工。然后以锥凿剖石“斩山”。目前还可以清楚看到这些遗迹。然后自上而下,开凿明窗运送石料,将内部空间凿出,留出雕像的坯体。从事粗凿的转而开凿其他洞窟,专门技艺的完成精雕细琢。造像基本完工后,还要进行更精细的加工,进行彩绘。
但云冈石窟所在的岩体疏松,又分为中粗颗粒岩和暗紫红色的砂纸页岩。从第一窟到第十三窟所在都属于砂岩为主,而14窟到21窟却为砂岩与二到三层的暗紫红色砂质页岩成为互层状,易风化且多成小洞。加上削山为壁,早期工程窟型巨大,岩体失去支撑,产生剪切岸边裂隙,使得许多洞窟裂痕交错。
正是因为暗紫红色砂质岩软弱岩层带的分布,致使在早期石窟建造冲便出现了坍塌的事件。于是在中期开凿时期,对于原有的方案进行了修正调整。
于是在中期石窟开凿中,就出现了前后室和窟中部雕中心塔柱。除却双窟出现是冯太后把持朝政和孝文帝形成“二圣”局面的政治因素,更重要的是出于对石窟工程的坚固程度的考虑。
从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七八窟开始,基本上随后的单独洞窟面积都无法和早期石窟相提并论,并且通过中心塔柱、前廊、前后室的分割,将窟的空间跨度明显缩小,减少了因为出现软弱岩层而带来的危害。
可以看到基本上中期石窟中的造像,其伸出的手臂都距离身体很近,以至于看起来显得生硬。在很多造像因为岩质原因风化造成手臂残断裂,但又不能因为残缺而遭到废弃。现在也可以看到当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在残缺部分有装禅卯的孔洞。
故而后世对造像进行敷泥,而后彩金描绘,其实都是为了能够使得造像永久保护,不至于风化脱落。
以中期最早的七八窟为例,前部露天沟壑因岩结构,建造了木构楼阁,于后壁凿洞为主窟,有效解决了岩体坍塌造成的后果。但今天在七八窟的后室,依旧可以看到因为岩体结构的原因形成了大面积的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