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标卡尺是利用了微分的思想,把读数放大为容易识别的刻度对准,从而实现高精度的测量。
游标卡尺由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拥有一定的测量精度,成为工业中重要的测量工具,在中学就要求我们能熟练掌握游标卡尺的使用,通常有十分度游标卡尺、二十分度游标卡尺和五十分度游标卡尺,不同的使用方式可以测量长度、深度和内外径。
游标卡尺的设计非常巧妙,我们就以最简单的十分度游标卡尺,来学习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下面为五十分度游标卡尺的实物图:
游标卡尺在结构上可分为主尺和游标尺,主尺上拥有正常的刻度,单位刻度为1mm;而在游标尺上,刻度有所不同,单位刻度的实际长度为0.9mm,比主尺上的单位刻度少了0.1mm;当游标尺上的零刻度线与主尺上某个刻度X重合时,游标尺的10刻度将和主尺上的"X+9"重合。
测量原理:游标卡尺上的第一条刻度比主尺少了0.1mm,第二条累计少了0.2mm,第三条累计少了0.3mm,……,第十条累计少了1mm,当游标尺上的零刻度线在主尺上没有刻度重合时,就需要在游标尺上读出误差值Δx,也就是说整个游标尺与主尺前一个刻度相差Δx,这个误差值正好能补偿掉游标尺与主尺之间的误差,由于十分度游标尺精度设计就是0.1mm,所以我们一定能在游标尺上找到一个和主尺刻度重合的读数,这个读数就可以给出Δx的值。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游标尺把主尺上的每个1mm,放大为9mm的长度,从而方便我们对读数的识别,二十分度游标卡尺和五十分度游标卡尺的原理也是一样的;由于游标尺上的读数本身就是误差值,所以十分度游标卡尺的测量精度就是0.1mm。
卡尺的发明非常早,早在汉朝王莽时期,就有了青铜卡尺,但是青铜卡尺没有游标,只能借助刻度线靠目测估出读数,和现代游标卡尺相差甚远;而游标的概念,最早是1631年法国工程师Pierre Vernier发明的,并用于测量角度,比如用在象限仪上,后来应用在长度测量中,就有了游标卡尺。
目前刻度游标卡尺已逐渐退出市场,常用的是数显游标卡尺,其原理是容栅位移传感器技术。
数显游标卡尺是利用主尺上的刻线间距(简称线距)和游标尺上的线距之差来读出小数部分,例如:
游标读数值为0.02mm的游标卡尺,主尺每小格1mm,当两爪合并时,游标上的50格刚好等于主尺上的49mm,则游标每格间距=49mm÷50=0.98mm主尺每格间距与游标每格间距相差=1-0.98=0.02(mm)0.02mm即为此种游标卡尺的最小读数值。
我们希望直接从游标尺上读出尺寸的小数部分,而不要通过上述的换算,为此,把游标的刻线次序数乘其读数值所得的数值,标记在游标显示屏上。游标原理是法国人P.韦尼埃于1631年提出的。它常用于长度测量工具的长度和角度的细分读数机构中。详细可查阅国家标准(GB/T21388、GB/T21389、GB/T21390)。
工作原理 游标卡尺 游标卡尺是工业上常用的测量长度的仪器,它由尺身及能在尺身上滑动的游标组成,。若从背面看,游标是一个整体。游标与尺身之间有一弹簧片,利用弹簧片的弹力使游标与尺身靠紧。游标上部有一紧固螺钉,可将游标固定在尺身上的任意位置。尺身和游标都有量爪,利用内测量爪可以测量槽的宽度和管的内径,利用外测量爪可以测量零件的厚度和管的外径。深度尺与游标尺连在一起,可以测槽和筒的深度。 尺身和游标尺上面都有刻度。以准确到0.1毫米的游标卡尺为例,尺身上的最小分度是1毫米,游标尺上有10个小的等分刻度,总长9毫米,每一分度为0.9毫米,比主尺上的最小分度相差0.1毫米。量爪并拢时尺身和游标的零 刻度线对齐,它们的第一条刻度线相差0.1毫米,第二条刻度线相差0.2毫米,……,第10条刻度线相差1毫米,即游标的第10条刻度线恰好与主尺的9毫米刻度线对齐。 当量爪间所量物体的线度为0.1毫米时,游标尺向右应移动0.1毫米。这时它的第一条刻度线恰好与尺身的1毫米刻度线对齐。同样当游标的第五条刻度线跟尺身的5毫米刻度线对齐时,说明两量爪之间有0.5毫米的宽度,……,依此类推。 在测量大于1毫米的长度时,整的毫米数要从游标“0”线与尺身相对的刻度线读出。
尺身和游标尺上面都有刻度。以准确到0.1毫米的游标卡尺为例,尺身上的最小分度是1毫米,游标尺上有10个小的等分刻度,总长9毫米,每一分度为0.9毫米,与主尺上的最小分度相差0.1毫米。量爪并拢时尺身和游标的零刻度线对齐,它们的第一条刻度线相差0.1毫米,第二条刻度线相差0.2毫米,……,第10条刻度线相差1毫米,即游标的第10条刻度线恰好与主尺的9毫米刻度线对齐。
游标卡尺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