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分布规律

2024-10-30 15:40:3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4.7.1 油气在时代上的分布

西北地区油气在时代上的分布,具有多时代、多层组的特点,目前已在12个层系(Z、Є、O、S、D、C、P、T、J、K、E、N)发现了油气田(藏)(图4.92)。

(1)前震旦系

塔里木盆地轮台构造沙3井,于前震旦系千枚岩中发现多层气显示和气测异常。

(2)震旦系

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构造上沙4井,于震旦系白云岩中发现了工业油气流。

(3)寒武系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部雅克拉构造上沙7井,于寒武系白云岩中发现了工业油气流。在该隆起西部也发现油气田。

(4)奥陶系

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的多个构造上都发现油气田。如雅克拉(沙参2井)、阿克库木(沙9井、轮南1井、轮南8井)、阿克库勒(沙14井、沙17井)、塔河大油田、沙西(英买1井、英7井)及卡塔克隆起上塔中1井。另外,在柯坪隆起地表奥陶系灰岩内发现大面积晶洞、裂隙沥青稠油等,表明奥陶系为区域性含油层系。

(5)志留-泥盆系

在酒西盆地已见到油气田,在塔里木盆地卡塔克隆起塔中油气田及沙雅隆起西部英买力油气田及哈1井内见到200多米厚的沥青砂岩,在该隆起上胜1井志留系内见800m厚沥青砂岩,表明志留-泥盆系有过成藏过程,而且也发现多个油气田,在有利部位可能会找到新油气藏(田)。

(6)石炭系

目前已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上多个构造发现了工业油气流,如阿克库勒、艾协克、达里亚。在巴楚隆起上巴1井、巴4井和麦盖提斜坡上的麦3井,于石炭系灰岩中发现三层油气,另在麦参1井、麦参2井、曲1井均见良好油气显示。在准噶尔盆地的下石炭统内也发现油气藏,特别在准东又发现上千亿方的大气田,在伊犁盆地石炭系灰岩中多处发现良好油气显示。说明该系是一个区域性含油气层。在三塘湖盆地也发现了油气田,在柴达木盆地石炭系见良好油气显气等。

(7)二叠系

在准噶尔盆地的二叠系内发现多个油气田(藏),在柴窝堡凹陷亦发现了油气藏,在三塘湖盆地发现了油气层,在伊犁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均发现了油气流。

图4.92 西北地区主要盆地含油气系统柱状图

(8)三叠-侏罗系

已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多个构造上发现了油气藏,如雅克拉、阿克库勒、阿克库木、达里亚、桑塔木、沙西等构造。在库车坳陷的依奇克里克侏罗系早已发现了油藏。在准噶尔、三塘湖、吐-哈、柴达木及河西走廊盆地均发现了气田或油田。

(9)白垩系

已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雅克拉构造和英买力构造发现了工业油气田,在准噶尔盆地也发现油气田,在河西走廊六盘山盆地发现良好油气显示,酒西盆地发现了油气田。

(10)古近-新近系

是区内重要的含油气层系。已在塔里木盆地叶城坳陷柯克亚构造上新近系中新统发现了油气田(藏),在库车-轮台古近-新近系发现油气田,在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酒西盆地等均发现了油气田。

综上所述,目前发现油气田最多层位有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三叠-侏罗系和古近-新近系。

4.7.2 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

多年勘探实践证明,油气分布在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和断裂带以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断褶带和斜坡带内。

4.7.2.1 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1)古隆起

目前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古隆起上发现多个油气田。这些油气田分布和形成机制如下:

A.大型古隆起与生烃坳陷紧邻,油气源充沛

自加里东到燕山期的历次构造变动中,各大盆地中的古隆起一直处于构造变动的隆起部位,有利于接受两侧生油坳陷不同时期的油气。如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在早古生代,东南侧的满加尔坳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巨厚寒武-奥陶系盆地相沉积;西北侧的乌什坳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寒武系下部台地相泥质岩和中、上奥陶统盆地相灰岩、泥质岩沉积。在晚古生代,塔中克拉通内浅水坳陷盆地中发育生油的石炭系浅海相沉积。出现于加里东晚期、定型于海西末期的沙雅隆起利于捕集生油坳陷,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早期(海西期)成熟的油气而成为早期聚集地。在印支-燕山早期,沙雅隆起成为北部库车坳陷和南部阿瓦提-满加尔坳陷三叠-侏罗系的枢纽隆起,直到新生代统一形成塔东北坳陷之后,该隆起被埋于中、新生界单斜层之下,成为潜伏隆起,可捕集喜马拉雅期初熟的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油气,满加尔坳陷成熟的志留系油气以及寒武-奥陶系在喜马拉雅期生成的油气,在中、新生界和古生界形成晚期聚集。沙雅隆起的油气聚集,具有以源为主,多源补给,早、晚两期聚集,成藏时空配置多种类型的特点。塔中隆起也是在古生代中、晚期形成的隆起,介于阿瓦提-顺托果勒-满加尔坳陷和塔西南坳陷区之间,对聚集南北两侧坳陷寒武-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生成的油气十分有利。

B.古隆起上的大型-巨型凸起圈闭控制油气区域性聚集

如塔里木盆地的沙雅隆起上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大型背斜地层不整合圈闭面积逾3900km2,其中发育10多个不同成因类型的局部构造。经初步钻探,已在阿克库木-阿克库勒600km2以上面积内的奥陶系侵蚀面及内幕普遍钻获油气流。如沙14井解释奥陶系含油井段200多米,远大于阿克库勒构造闭合高度75m,说明油气聚集可能受更高级别的巨型凸起控制。但由于奥陶系灰岩为细结构裂缝-微孔-缝合线型非均质常规储层,且缺乏统一的区域性盖层封闭,故一些井为低产油气,一些井只见油显示或为干层,另一些井区为高产天然气,形成大范围内非均质斑块状油气聚集。

另外,卡塔克隆起上的塔中一号巨型背斜构造圈闭面积为8200km2,该构造下古生界内有30多个高点,并被断层切割复杂化,构造圈闭条件好,寒武-奥陶系粗结构灰岩和白云岩发育,储集性能好,已钻获高产油气流,远景评价高。

C.古隆起上地层楔形体控制油气聚集分布

各隆起多个不整合面所夹持的各时代地层剥蚀尖灭楔状体,楔状体具有砂层微相变化大、类型多、储、盖层不均质发育、与油气源区邻接等特征。尽管聚集形式多样,受控因素复杂,但已显示了古隆起上楔状体区域性聚集油气的特征。现已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发现多个油气田。

D.古隆起上的重叠复合构造和构造带控制油气富集

重叠复合构造,指不同构造层成因机制相异、互有因果联系的构造,在垂向上重叠复合。构造带指有或无密切成因联系的构造群体或构造展布带,如塔里木盆地。

沙雅隆起上,数量多的富集油气的构造圈闭是一些重叠复合构造,尤以古生界断块和褶皱背斜遭受侵蚀后形成的断块潜丘或褶皱潜丘,与上覆中生界披覆背斜垂向重叠复合者,富集油气最为突出。如既富集于断块潜丘又富集于披覆背斜者,以雅克拉构造最为典型;主要富集于披覆背斜者,以阿克库木轮南2井为代表;主要富集于断块潜丘或断层牵引褶皱者,以阿克库木轮南地区为代表;主要富集于断块潜丘和断层牵引褶皱者,前者如英西构造和阿克库木断块潜丘东部轮南10井井区,后者如波斯坦构造。其他富集油气者,有奥陶系和石炭系背冲断块褶皱与三叠系同沉积褶皱作用形成的披覆背斜重叠复合的阿克库勒构造,前震旦系基岩断块潜丘与古近-新近系披覆背斜重叠复合的轮台构造。目前塔北获得的控制和基本探明储量,都富集于重叠复合构造之中,它们在区域上构成了6个油气富集带。

1)轮台-雅克拉-波斯坦断块潜丘和深部断褶构造+披覆背斜油气富集带。产层及高产井:奥陶系(沙参2井)、泥盆系(东河1井)、侏罗系(沙7井和沙5井)、白垩系(沙5井)、古近系(沙3井)。

2)阿克库木断块潜丘+披覆背斜油气富集带。产层及高产井:奥陶系(轮南10井)、三叠系(轮南1井、轮南2井、轮南5井等)。

3)阿克库木南潜丘油气富集带。产层及高产井:奥陶系(轮南8井、轮南11井)、石炭系(轮南9井、轮南11井)。

4)阿克库勒断块潜丘和断块背斜+披覆背斜油气富集带。产层及工业油气井:奥陶系(沙14井、沙17井、轮南14井)、石炭系(沙18井、沙17井、沙23井)、三叠系(轮南14井、沙18井、沙22井)。

5)沙西-沙西一、二号褶皱背斜和断块潜丘+披覆背斜油气富集带。产层及工业油气井:寒武-奥陶系(英买7井)、奥陶系(英买1井)、白垩系(英买1井、沙16井)。

6)桑塔木下古生界背斜+盐隆+低幅度披覆背斜油气富集带。如桑塔木凝析气藏。

(2)古斜坡

塔里木盆地为典型,介绍如下:

A.麦盖提斜坡

是西南坳陷向北东抬升的地区。该斜坡上有较发育的古生界生、储油岩系,而且又靠近西南坳陷油源区,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地带;同时,又是中生界—古生界沉积相变化带,故有利于油气的富集,并已在麦参1、2井,曲1、2井石炭系灰岩中见良好的油气显示,在巴什托构造发现油气田,说明该斜坡具有很好的找油气前景。

B.古城墟斜坡

是满加尔坳陷和顺托果勒坳陷向南抬高部位,两大坳陷生成大量的油气向该斜坡上运移、富集。原七号重力高及塔中二号构造位于该斜坡上,有希望找到大油气田。

C.孔雀河斜坡

是满加尔生油坳陷向东抬高的地区,油气必定向该区运移。斜坡本身下古生界烃源岩较发育,故油源充沛,在合适的圈闭内聚集油气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这一斜坡地区亦应是油气富集的良好部位。

D.满加尔西北斜坡

位于满加尔坳陷的西北部,即包括顺托果勒坳陷的东部及沙雅隆起东南一部分,为满加尔生油坳陷向西、向北抬升部位,极有利于油气富集。

(3)断裂控制油气

A.断裂控制油气运移聚集

西北地区发育有不同规模和级次的断裂,对隆坳构造格局形成、局部构造成生、输导油气、改善储集性能、封闭油气,均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大型断裂,多构成构造单元边界,控制隆坳构造格局。大断裂对隆坳展布格局的控制,体现为生油坳陷的油气向隆起区运移聚集的区域性和普遍性。

各隆起有多种性质的断裂展布,以逆冲断裂带和局部构造的形成关系最密切,据统计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及其外围已确定的50余个局部构造中有65%的构造,其形成与逆冲断裂带的活动有关(如轮台、沙雅、沙井子等逆冲断裂及其上下盘的一些构造圈闭,阿克库木、阿克库勒背冲断块形成的断块潜丘带与断褶潜丘带上的众多构造圈闭)。逆冲断裂带中的逆冲断裂及其派生的小型正断裂往往起着油气运移通道的作用,断裂与储油层、不整合面、生油层或古生界油藏串通,一方面造成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的油气向上竭力运移,另一方面串通油源岩或已聚集的油气藏,使油气通过断层上窜输入上覆层中聚集,而且断层所断至的任一层位,只要该层位圈闭和储集条件具备,就可使油气聚集成藏。典型者如雅克拉侏罗系、白垩系气藏及古近-新近系的油气,就是断裂和裂缝串通不整合面,油气向上移聚的结果;轮南2井三叠系油藏就是阿克库木断裂与奥陶系油源串通的结果。

B.断裂遮挡油气

逆冲断裂具挤压性质,易于在含油气渗透层与泥质岩或致密的碳酸盐岩层断层相接处(在断距小于隔盖层厚度的情况下)或断面封闭情况下,对油气起遮挡作用。较典型的实例如塔北阿克库勒背冲断块褶皱构造带,逆冲断层封闭的奥陶系褶皱潜丘中油藏得到保存,仅派生的小断层使油气藏切割复杂化而已。断裂具有破坏与遮挡作用,但以遮挡作用为主导,如轮台断裂东段。另外见于柴达木冷湖三号,酒西盆地老君庙油气田,准噶尔盆地红山嘴-百口泉油气田。

C.断裂控制油气藏的分布聚集

西北各盆地构造油气藏的形成都与断裂有直接关系,断裂对油气藏的分布聚集起着显著地控制作用。断裂与局部构造、储层、烃源层三位一体的有机配置,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断裂带旁侧,常形成牵引背斜。在断裂带的端点、拐点、交点、分支点和错列点处,有利于形成圈闭。油气在应力驱动下,可优先在这些部位聚集。因此,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发育的近东西向、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断裂控制了油气藏的聚集分布。

此外,断裂带的发育和与断裂带有关的风化淋滤带的发育,都会改善岩层的储集性能,提高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如阿克库勒凸起沙14井奥陶系致密灰岩中的裂隙型储层油气藏。

(4)区域性不整合面

西北地区区域不整合面,以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T55反射界面)、海西早期运动形成的志留-泥盆系顶部不整合面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和海西末期运动形成的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T05面),对油气运移聚集最为重要。由于志留-泥盆系、石炭系在沙雅隆起主体部位剥蚀变薄、尖灭,呈楔状体叠置和错列展布,造成一些地区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面复合的现象,形成了复合性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下发现了一系列油气藏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不整合面控油的重要性。不整合面控油有以下特点:

A.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各隆起不整合面上的砂岩、砾岩及不整合面下的碳酸盐岩风化壳,都有良好的储集性能,可作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构造变动可使不整合面由生油坳陷向隆起区上倾,促进了油气向隆起区运移效应的加强。

B.不整合面沟通储油层导致多层系聚集油气

如塔里木盆地从阿瓦提和满加尔坳陷至沙雅隆起,寒武-奥陶系主生油层在隆起南缘以T55不整合面与志留-泥盆系的不同层位、不同岩性及不同类型圈闭(如沙西2号)沟通;在隆起东南坡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面与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面合并,奥陶系与石炭系及其圈闭(阿克库勒、阿克莫奇、达里亚等)沟通;在北部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不整合面合并,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在不同地段与三叠-侏罗系储集层及其圈闭(雅克拉、阿克库木、沙西北部等)构造接触。油源对比结果说明,以寒武-奥陶系为主的海相油气源,是沿不整合面上倾方向运移以及沿断裂垂向运移的结果。不但在志留-泥盆系、石炭系两大地层楔形体中形成了次生聚集(沙11井志留-泥盆系的油显示、阿克库勒多井的石炭系气显示),而且在中生界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新近系的圈闭中以及在寒武-奥陶系风化壳圈闭中形成原生和次生多层系聚集(雅克拉、轮台等)油气。

但是,不整合面也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即由于海西运动所造成的长期抬升剥蚀和印支-燕山期的浅埋和短暂抬升(主要是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面),使一些古油藏暴露或接近地表,原油水洗氧化变为重质油(英买1井奥陶系油藏、沙13井奥陶系风化带聚油点),或逸散严重(沙9井、轮南1井奥陶系风化带油气聚集),甚至变成沥青(沙5井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

不整合面上、下的石炭系和三叠系软沥青)。

在塔里木盆地中、北部奥陶系顶部发现油气田,如塔中一号油气田、阿克库勒(桑塔木)油气田。在甘肃酒西盆地志留系(变质岩)顶部风化面发现鸭儿峡油田。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石炭系顶部风化面均发现油气田,如克-乌油气田等。

4.7.2.2 中、新生代前陆盆地

中国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有:克拉玛依、乌伦古、乌鲁木齐、吐-哈、伊犁、三塘湖、库车、阿瓦提、喀什、叶城-和田、且末、孔雀河、柴北缘、柴西、祁连山前、六盘山等16个盆地,这些前陆盆地地质构造上分四个带:即:逆掩带、断褶带、坳陷(凸)带、斜坡带,据目前勘探实践表明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断褶带1~3排构造带内,如塔里木(图3.10,图4.93),准噶尔(图4.94)、柴达木盆地等,发现多个油气田,以及斜坡带和逆掩带(酒西盆地青西油田)。

图4.93 库车前陆盆地构造纲要图

总之,前陆盆地油气勘探才刚起步,前景广泛,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4.7.2.3 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低级次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藏)分布

根据构造体系控制油气的理论,在一定扭应力作用下,油气由应力较大的部位向应力低值区或应力梯度过渡带移聚。目前已在西北地区发现有:雁列构造、人字型构造、反 “S” 型构造、旋扭构造、弧型构造等。

(1)雁列构造带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区叶城雁列构造是控油的典型实例,该构造形成于喜马拉雅晚期。柯克亚油气田就位于这个雁列构造的第二排西端,是由古近-新近系组成的短轴背斜圈闭;储油气层位是中新统,生油层是深部的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地震资料表明在中生界、古近-新近系下部出现若干条断裂,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并储集于中新统成藏。另外,库车坳陷西部、沙雅隆起西部及喀什坳陷都存在相似的雁列构造带,可能都是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

(2)帚状构造带

多个油气田分布在帚状构造骨干断裂构造带上,如塔里木盆地雅克拉帚状构造带、塔中帚状构造带等控制油气分布十分明显。

(3)旋扭构造带

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中部发育一个阿克库勒旋扭构造带,该构造带外旋层为阿克库木构造带,中旋层为阿克库勒-亚里木构造带,内旋层为塔河构造,在三个旋扭层均发现多个油气田,如塔河大油田位于内旋层中,准噶尔盆地北三台旋扭构造控制了北三台油田。

(4)反“S” 型构造带

在塔里木、吐-哈、柴达木等盆地均发现反 “S” 型构造带,这些构造带上部发现了油气田,油气田分布多为反 “S” 型转弯部位,如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玛扎塔克仅 “S” 型构造内发现和田河大气田,吐-哈盆地台北坳陷丘陵反 “S” 型构造内发现了3个油气田,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反 “S”型构造内发现冷3、4、5号油气田。

(5)入字型构造

该构造型式在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均有发现,如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巴什托入字型构造控制着巴什托油气田分布,准噶尔盆地百口泉入字型构造控制着百口泉油田分布。

(6)叠瓦断裂构造

典型的叠瓦断裂构造分布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由NE向展布的三条逆冲断裂带组成叠瓦状(剖面),这三条主干断裂带控制了克拉玛依大油田,多个油气田又主要分布在逆冲断裂下盘。

图4.94 乌鲁木齐前陆盆地构造带及油气分布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