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赞美的可信度要靠批评的自由度来检验,在不能自由表达批评意见的环境中,无论赞美的声音表达得多么充分,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最真实的评价是在一个可以自由竞争的言论环境中产生的。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句话被印在法国《费加罗报》的报头。尤其是西方国家,各种报刊、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都有相对的独立性,都从法律和制度上给予新闻媒体“独立、自主报道的权利”。
原句出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第五幕第三场:“若连评论的自由权利都被剥夺,那迎合的赞颂也将消失。”
主人公费加罗曾创作过一部喜剧,却因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而遭起诉,背负骂名,债台高筑。后来,费加罗又因撰写了一篇谈论货币价值及其收益方面的文章而被请上了囚车,押赴固若金汤的堡垒。由此,费加罗在控诉中说出了这句话。
扩展资料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谁动了"无冕之王"的王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费加罗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