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2025-04-15 04:55:0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十七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工业企业普遍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技术开展研发设计,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汽车、飞机等行业实现了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系统的综合集成,产业链协同设计体系日臻成熟。芯片、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产品,改善了产品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一批自主研发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自主研制的数控机床等高端智能装备打开了海外市场,工程机械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跨越。   二是完善现代生产和经营管理体系。机械、船舶、汽车、纺织等行业生产设备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步伐加快,钢铁、石化、有色、纺织、医药等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大幅提高了产业精准制造、极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加速普及和综合集成,实现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和集约生产,促进企业组织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和运营一体化。   三是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两化融合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实施“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计划”、“电子商务服务商支持中小企业特别行动计划”等,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投入应用,“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新模式初步形成,超过30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覆盖全国地级市,45个城市建立了信息化管理提升服务中心,显著提高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2011年中小企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达到60%,税收占比50%,城镇就业岗位占比80%。   四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进程。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工业设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自身现代化。涌现一批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中小企业网上交易和网络营销的利用率达到42.1%。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壮大。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864亿元和2028亿元,同比增长42.7%和42.2%。   五是促进安全生产和绿色发展。两化融合有效促进了工业行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单位GDP能耗、亿元GDP事故死亡率逐年下降。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正在从单一环节向集成、综合方向转变,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实现了能耗物耗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并催生了新的服务模式和新兴服务业态。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创新了安全监管模式,提高企业预测、预判、预控能力,矿山、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安全生产关键环节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民爆器材、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实现了生产经营动态监控,有效提高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六是带动信息通信产业快速发展。两化融合为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1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7.5万亿元,计算机、移动电话、电视机等电子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65纳米,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研制成功。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661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软件业务收入1.84万亿元,其中嵌入式软件2805亿元。全国电话用户数达到13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0亿户,网民5亿人,宽带用户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38.3%。3G网络覆盖全国大部分城镇,TD-SCDMA成功实现规模商用。三网融合取得积极进展,IPTV、手机电视试商用业务用户分别达到1400万户、5200万户。   七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两化融合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各地根据自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加快面向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和产业集聚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动力。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两化融合中重点加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中西部地区通过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具备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两化融合基础较好的城市,进一步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了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   八是两化融合推进体系初步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部委、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两化融合试验区以及企业,构成区域与行业相结合的两化融合组织保障体系。通过发布实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等政策文件及各地方发展规划,开展试点示范、“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投融资支持、引导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等工作,形成两化融合政策引导体系。通过发展信息化规划、咨询设计、项目实施、系统运维和专业培训等信息服务业,建立面向工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建立和完善集技术支撑、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人才教育、交流培训等于一体两化融合支撑服务体系。

回答2:

这是上层去考虑的,我们只需要做好某一环节足够了,把自己所在领域做细做精就可以了

回答3:

推进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是企业和社会迈向高效、智能发展的关键步骤。以下是一些实现这一融合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 建立统一的数字基础设施: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融合需要稳固的技术基础。企业和组织应构建统一的数字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平台、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处理系统和高速网络连接。这些技术能够确保数据的流动性和智能应用的实现。

  • 数据驱动的智能应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的数据是智能化的核心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可以将信息化系统中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决策工具。例如,在生产制造中,通过分析生产数据,智能系统可以自动调整设备参数,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资源浪费。

  • 推进业务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信息化系统为企业提供了电子化管理和自动化处理的能力,而智能化技术则进一步提升了这些流程的自适应性和智能决策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智能算法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优化生产、物流、客户服务等业务流程,减少人工操作并提升整体效率。

  • 促进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AI)是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将其与现有的信息化系统相结合,能够显著提升各类业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在制造业中,通过AI分析设备运行状态,企业可以实现预测性维护,避免设备故障;在零售业中,AI可以分析客户购买数据,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

  • 推动信息化平台的智能升级:信息化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等需要结合智能化技术进行升级。通过引入机器学习、自动化分析和智能建议功能,这些系统可以在处理数据的同时提供预测和建议,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做出业务决策。

  • 培养复合型人才: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融合需要具备多种技能的人才。企业应注重培养既具备信息技术基础,又懂得智能化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员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能培训也应成为推进这一融合的重要一环。

  • 构建智能生态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融合不仅限于企业内部,还涉及到与外部合作伙伴和客户的互动。通过构建智能生态系统,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共享信息和资源,实现全产业链的智能化。例如,智能供应链能够通过实时数据交换,提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

  • 确保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入融合,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变得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建立强大的网络安全体系,确保信息化系统和智能化应用在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

  • 通过以上措施,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能够推动企业和社会进入更加智能、高效的发展阶段,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决策的自动化以及资源的高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