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的后裔,属于以谥号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在西周初期,周公旦在平定了“管蔡之乱”后,赐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子启后来建立了宋国。宋国的第十一代君主名子撝,于周宣王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即位,至公元前766年逝世,后被周宣王赐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自此,中华大地始有代(戴)姓。代(戴)氏家族尊他为一世祖。
宋戴公是轩辕黄帝第五世孙子契的后代,他在即位后的第一次朝仪上,便对宋国王室实行了四项重要的改革:
①废除公田、藉田,田赋由十分之一减少至十二分之一。
②王室停止酿酒,已酿好的酒全部封存留作祭祀和招待外国宾客之用。
③国家除宴请外国宾客外,所有筵席停止用酒。
④王室餐减少菜肴数量。
他自己也以身作责,平时停止饮酒,每餐只有两菜。
宋戴公爱民如子,当自然灾害袭来时,宋戴公立即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组织抢救受伤民众,修建房屋,并祭告天地,一切罪过都由自己承担,宋戴公率领全国臣民渡过了灾年,受到举国上下一致赞扬。
宋戴公仁义爱民,谦逊忍让,睦邻友好,从未和其他国发生过争端。为了克服自然灾害,提高农业生产率,宋戴公亲自到现场观看,并研究扩大生产的办法。几年后,宋国大都用上了新式农具,还建立了一个新式农具生产区,从此宋国逐渐发展壮大,日益强盛,在列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宋戴公一生勤俭,在位期间由正考父辅佐,日夜为国操劳,积劳成疾,至公元前766年逝世。宋戴公去世后,举行国葬,人们长途中跋涉,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都城。陵墓周围到处是长跪不起的人群,他们当中,有些来自宋国各地,也有些来自邻国受过宋戴公恩惠的灾民。
宋戴公陵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三陵台,现已列为河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戴公的后裔有戴(代)、宋、武、宣、穆、萧、庄、乐、石、华、皇、皇甫、东乡、桓、向、钟、宗、目夷、目、鱼、墨台、墨、司城、右师、舍、老、朔、祝其、仲、荡、边、锡、司马、司寇、司徒、司、鳞等一百多个姓氏。
宋戴公传子司空,即宋武公(公元前765~前748年),其庶子一支子孙遂以宋戴公的谥号“戴”为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是为史称正宗的河南代(戴)氏。
一、 姓氏起源 代姓来源与戴姓相同,是戴姓的白字。来源有四:
1、 黄帝乃代姓之鼻祖。
2、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代”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3、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
4、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93864.html?wtp=tt
似乎百家姓里面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