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不容缓、一“不”到“胃”、“食”全“食”美……时下,在大街小巷,人们经常会看到这类的广告词。表面看,这只是商家为吸引眼球玩的文字游戏,但这类广告词却容易给人误导。日前,开展对乱用谐音的异类广告词进行专项整治、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呼声,赢得了众人的支持和关注。
商家乱改成语
危害语文教育
如今,走在大街小巷或者在家打开电视机,人们很容易看到诸如“有口皆杯”(酒类广告)、“洗出望外”(洗衣广告)、“默默无蚊”(杀蚊剂广告)之类的成语谐音广告。网友“在水一方”发来一张位于沙坪坝区某茶楼的招牌,招牌名字叫“茶言观舍”,修改了成语察言观色中的“察”字和“色”字。
记者观察发现,利用谐音改编成语制作广告语,没少给孩子们“添乱”。
家住渝中区嘉华新城的刘先生说,8岁的儿子有次在写一篇短文中出现4个错别字。比如,将依依不舍的“依”写成“衣”,却坚持认为自己没错。责问起来,孩子振振有词地说:“爸爸,我们家附近的服装店牌子上就是这么写的啊。哪儿错了?”
对于广告中频频出现的这类谐音成语,渝中区某小学语文教师陈老师认为,这种成语实质上是伪成语,对语文教育产生危害。有一天,她上课时曾讲到“随心所欲”这个成语,竟有同学举手纠正:“老师,你写错了。随心所欲的‘欲’错了!”他的理由是:电视上浴缸广告中说的是“随心所浴”。
“规范使用汉字,就是尊重民族文化。”市民刘先生呼吁,政府部门应该规范和管理广告滥用成语、篡改成语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