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表含义不同:
(1)极性分子是指偶极矩μ不为零的分子,即分子里电荷分布不均匀,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为极性分子,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视结构情况而定。
(2)非极性分子是指偶极矩μ=0的分子,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分子里电荷分布均匀,正负电荷中心重合的分子。
分子中各键全部为非极性键时,分子是非极性的(臭氧除外)。当一个分子中各个键完全相同,都为极性键,但分子的构型是对称的,则分子是非极性的。
2、正负电荷中心状态不同:
(1)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
(2)非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均匀,对称的。
扩展资料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区分方法:
1、中心原子化合价法:
组成为ABn型化合物,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等于族的序数,则该化合物为非极性分子。如:甲烷,四氯化碳等。
2、受力分析法:
若已知键角(或空间结构),可进行受力分析,合力为0者为非极性分子。如:二氧化碳等。
3、同种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极性分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极性分子
疏水分子是指不溶于水的分子。非极性分子是指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分子里电荷分布均匀,正负电荷中心重合的分子。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非极性分子很难溶于水。但疏水分子也可能是极性很大的分子,例如各类脂肪酸,所以疏水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最本质方法是:极性分子一个分子内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而非极性分子内正负电荷中心是重合的
极性键存在于不同种元素间
存在极性键的物质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区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方法:
非极性分子的判据:中心原子化合价法和受力分析法
1、中心原子化合价法:
组成为ABn型化合物,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等于族的序数,则该化合物为非极性分子.如:CH4,CCl4,SO3,PCl5
2、受力分析法:
若已知键角(或空间结构),可进行受力分析,合力为0者为非极性分子.如:CO2,C2H4,BF3
3、同种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不是非极性分子的就是极性分子了!
高中阶段知道以下的就够了:
极性分子:HX,CO,NO,H2O,H2S,NO2,SO2,SCl2,NH3,H2O2,CH3Cl,CH2Cl2,CHCl3,CH3CH2OH
非极性分子:Cl2,H2,O2,N2,CO2,CS2,BF3,P4,C2H2,SO3,CH4,CCl4,SiF4,C2H4,C6H6,PCl5,汽油
二、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分别以H2、Cl2、HCl、H2O为例分析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概念.
[板书]
1.非极性分子:如果分子内电子云颁均匀,没有部分显正负电的现象,这种分子叫做非极性分子.(整个分子里电荷分布是对称的)
2.极性分子:如果分子内电子云分布不均匀,就有部分显正负电的现象,这样的分子叫做极性分子.(整个分子里电荷分布不对称)
[讲述] 分子是否有极性,决定于整个分子内电子云分布是否均匀,而电子云均匀与否,则由化学键的性质和分子结构的对称性来决定.
3.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区别、联系表
概念 键的极性 分子的极性
含义 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决定因素 是否由同种元素原子形成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联系 1. 以非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非极性分子,如:Cl2、H2等;
2. 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一定为极性分子,如:HCl、CO等;
3. 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是否是极性分子,由该分子的分子构型具体确定,如H2O为极性分子,CCl4为非极性分子
说明 键有极性,分子不一定有极性 4.常见分子的构型及分子的极性
常见分子 键的极性 键角 分子构型 分子类型
Cl2、H2等 无 / 直线 非极性
HCl、HF等 有 / 直线 极性
H2O等 有 104.5° V型 极性
CO等 有 180° 直线 非极性
BF3等 有 120° 平面正三角型 非极性
NH3等 有 107°18ˊ 三角锥 极性
CH4等 有 109°28ˊ 正四面体 非极性 5.判定AB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
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如:非极性分子 BF3 CH4 CCl4 CO2 CS2等.极性分子 NH3 PCl3 H2O等.
[过渡] 上面,我们认识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那么,研究分子的极性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板书] 三、研究分子极性的实际意义
相似相溶: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形成的溶剂,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形成的溶剂.
[过渡] 我们知道,在分子内相邻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即化学键.那么,分子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呢?
[讲解] 从NH3、Cl2、CO2等气体在降低温度、增大压强时能够凝结成液态或固态(在这个过程中,气体分子间的距离不断缩短,并由不规则运动的混乱状态转变成为有规划排列)的事实,可以证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叫范德华力.
[板书] 四、分子间作用力
[设问] 请大家思考一下,分子间作用力是不是一种化学键,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讲解] 大家所举例子都很恰当,也即分子间作用力不是化学键,它比化学键要弱得多,它广泛地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但只有在分子与分子充分接近时,分子间才有明显的作用.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都有影响.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与分子之间.
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之间.
[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极性键与非极性键,并知道分子的极性便是由化学键的极性而产生,也知道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不同于化学键的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