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建立基于心灵思想为平台的精英模式.,对我国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孔子精通治国、兵法、武术、周易、音乐等.所以,儒家思想的体系就十分惊人。
学习了解并实践儒家思想,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企业管理的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哪里? 出自儒家思想核心经典的《大学》.《大学》中说:古之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然后意诚,意诚然后心正,心正然后身修,身修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
一、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的问题.儒家非常强调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可是,在义与利的权衡之中,儒家认为义应该首先被考虑,它是衡量利之取舍的标准,作为君子应深明大义.
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甚至可以将这条原则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要义.
现代社会中,任何人,任何企业都不能回避利与义的选择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就说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利益上的竞争,有利于激活企业,焕发经济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相互之间激烈竞争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利",即最大的利润. 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利”,而是怎样取“利”? 儒家文化也特别强调生财致富要有道.告诫人们要“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为重的价值取向,不取不义之财. 义与利说到底并无必然对立,义也是一种利,只不过不是一人之私利,而是一种整体的利,或称“公利”.
强调应该把整体的利放在首位,私利的追求应以不损害公利为原则.从长远利益看,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企业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反之,若企业局限于短期利益,制造伪劣商品,做虚假广告,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这种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必会使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一落千丈,到头来只能被消费者冷落,被市场淘汰,或受到法律的严惩.企业应该依靠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等在竞争中取胜,其经营应把追求自身利益与贡献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发展公共事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讲求“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力求利己又利人,至少是利己不损人.
二、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传统思想是以维护社会安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的.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 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儒家并非完全忽视人的个性,只是比较强调整体,要求把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 现代管理中,既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又要注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企业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 同时,还应宏扬群体意识和忧国忧民的高度责任感、义务感,培养员工和企业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将使企业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也使企业的维系和发展有了更坚定的基础.
三、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诸葛长青:“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搞好企业的经营需要有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还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人心向背看作是统治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大家才能群策群力,保证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孔子倡导"和为贵",但他也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和”是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结合,而"同"不讲差别,盲目追求一致、同一,没有自我,这是不可取的. 在现代企业中,盲目服从,追求一致是很危险的.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就每天都有这种担心.他说,因为他在海尔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企业其他人就产生了迷信,认为反正张总的决策总是对的,他们也不必深想了,也不认真论证了,即使面前有个坑让他们跳,他们也会跳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我国大多成功企业者遇到过或正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企业就会不断的发展、壮大,否则,企业可能出现决策危机.
如果说"和而不同"是讲差异性、灵活性和变通性的话,那么"和而不流"则是指不随波逐流去苟同别人的错误意见,表明了不可调和性,体现了"和"的刚的一面. 孔子在回答子路时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里,孔子认为,真正的强者是与人和平相处而又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之人. 可见,"和"中有刚,评论了"匹夫不可夺志"的英雄主义气概.企业内部的和谐,应该是包含能力、业绩上的公平竞争的和谐,而不是同事间相互排挤,倾轧,这种竞争会带来企业中人人力争上游、勤奋敬业的健康风气,从而增强整个企业的内聚力.
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中国儒家思想历来不重玄想和擎饰,而是务求经世使用、知行合一. 孔子告诫其弟子:"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就是规劝他们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孔子还主张"见贤思齐"(《论语·里仁》),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儒家崇尚的事功精神和宽宏气度表现于管理之上,就形成了一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性.
现代管理过程中,儒家文化的人本主义,重人际关系的伦理观念注入其中,使社会伦常关系融合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之中,在企业外部塑造了相对安定的经营环境,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淡化了劳资对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实践的丰富源泉.当然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亦需要进行重新整合提升,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课题.
儒家思想,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崛起世界的秘密武器.谁读懂了儒家思想,谁就是杰出的成功者.祝福天下有缘者有求必应、天官赐福、事业腾飞、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