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鬼子来了?剧中的表演形式怎么样?

2025-03-21 09:11:3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鬼子来了》一部非常精彩、内涵丰富的电影。剧中的表演形式诙谐有深意。

《鬼子来了》讲的是川北抗战的故事,在那个叫挂甲台的小村落里老百姓无知的固守着自己的善良,却悲惨的被鬼子集体屠杀。而且这场大屠杀发生在日本天皇发表投降诏书之后。

在国产电影中,《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最好的作品——恐怕没有之一。因为它展示一流的人性洞察力。被俘的花屋小三郎寻死觅活,确实有死志。但有死志,未必代表不怕死。马大三也发现,小三郎一心自杀不过是做样子。这种人性洞察力,展现了姜文一流的导演才华。

我感觉是姜先生仅次于 让子弹飞 的作品。鬼来 可以说榨干了姜文的才华,所以电影密度巨大,像我这样的渣渣根本看不懂。被禁五年才有了旷世奇作 让子弹飞,让子弹飞 可以说做到了雅俗共赏,姜文第一次拿商业片,降低了密度,整个电影节奏紧凑,构思精巧,我也是在 让子弹飞 之后加入了姜文的“造神”运动。

回答2:

姜文成名作,影史压箱底

如果说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让世人见识到了姜文肆意挥洒的才华,那么《鬼子来了》便是帮助姜文“成神”的作品。这部电影不仅是姜文导演的最佳,在中国电影史上也注定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于电影中对抗日战争有着赤裸裸的描写,将日军的残忍和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暴露了我们民族固有的“中庸”思维,最终引火烧身落得被国内禁映的下场。不过福祸相依,正因为命途多舛,才给《鬼子来了》注入了更多传奇色彩。

荒诞的故事,不堪的历史

“我触摸到了一些荒诞的能够接近本质的东西”,有记者问姜文对《鬼子来了》的看法时,姜文如是回答。

荒诞,是对《鬼子来了》最好的总结,但是如此荒诞的故事,却是真实的历史,多么讽刺!姜文在《鬼子来了》中耗费了太多的心血,几乎将他能够理解到的人性黑暗面全都糅合进这139分钟的电影里。荒诞的故事源于一个荒诞的决定,马大三稀里糊涂的被迫接受了一个任务,无端卷入了一桩纷争,为自己也为村民引来了杀身之祸。

电影的摄影十分讲究,非常多的人物画面都是给的特写镜头,使得角色的脸充斥了几乎整个画面,充满了怪异,也预示着故事的荒诞性。

最高级的表演——没有表演的痕迹

《鬼子来了》中的表演形式是最高级的表演形式,即现实主义表演。换句话说,电影中的演员并不是当成在演戏,而是在重现剧本中的那段故事,重塑故事中的那群人。如今的抗日战争影视剧或多或少都会有艺术化的处理,使得主角形象更加伟岸,让正面人物更加正面,达到宣传正能量的目的。《鬼子来了》则大为不同,姜文没有对战争进行任何美化,也没有对人性加以丝毫修饰,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被吓破胆的日本军人,以及那群不愿意惹事,但求安稳生活的“普通人”。

一部鬼子来了,百代警世恒言

姜文在谈到为何会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他说:“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我要用这部电影告诉观众有这样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们不能逃避,必须正确面对,对待侵略者不能无端报以善良,才能避免这样的事再次发生”。

电影中一群善良的村民真的以为用一名日本战俘能够换来两大车粮食,他们本就不愿意杀死花屋小三郎,听说了还有这样的好事,便真的动了单纯的心思。善良没有换回善良的回报,反而换回了刀枪相加。村民们以为是皆大欢喜的结局,最终却还是上了敌人的当。“鬼子来了”也绝不是危言耸听,就像我们一直在唱着“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历史,不要再做历史的旁观者。

回答3:

《鬼子来了》一部非常精彩、内涵丰富的电影。剧中的表演形式诙谐有深意。

《鬼子来了》最令人费解的地方,就是那个神秘的“我”究竟是谁?这是《鬼子来了》最核心的寓意所在。

在影片开头,“我”似乎具有至高的力量,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抓住日本人,也可以就凭一把枪,几句话,把一群中国人摆布的服服帖帖,惟命是从。同时,“我”也惯于撂挑子,不讲信用,把本该由“我”处置的日本人和翻译官,硬塞给无关的人。

说好年三十来拿人,却杳无音讯,留下一个烂摊子,让别人去顶缸。在片尾国军高少校的慷慨陈词中,有这么几句话,堪称全片首尾呼应的点睛之笔:“ 我高某人的双亲,就死于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我这个左腿,也是与日军最后一战被打碎的。

谁最有权利杀死这些当过日本军的人?谁最有理由报仇雪恨?是我高某人;而谁也最不能这么做? 也是我高某人。”这段话,堪称全片“我”出现最多的场景,尤其是最后两句,不正是对“我”的最好描述么?

“我”可以是五队长,可以是高少校,也可以是“他老人家”;“我”可以宣布绝对不抵抗,把整片国土拱手让人;“我”可以三分抗战,七分应付,游而不击,玩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把戏。

“我”自然也可以大摇大摆下山摘桃子,以德报怨,不要赔款,如果需要感谢的话,“我”倒想感谢日本军阀……一句话,“我”“最有权利”。正是“我”,逼迫无辜的马大三窝藏了花屋;也正是“我”,让日本人要了全村人的命。

鬼子来了,皆因“我”而起;马大三死了,是“我”假手日本人砍了他的头。“我”才是整个悲剧的制片和导演。鬼子虽然来了,他们终究是打酱油的,总有一天要夹着尾巴滚蛋;然而“我”来了,就不走了。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民好啊!几千万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我”是谁,马大三说:“知不道”,挂甲台的一帮愚夫愚妇“知不道”,日本人也“知不道”,你问我,我更“知不道”。所谓“知不道”,也就是“不知道”,根据鲁迅的说法:“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回答4:

《鬼子来了》的表演形式诙谐有深意,黑白片的特殊表现手法成就了本片最大的亮点。

本片不同于很多抗日题材的国产电影,将战争中的战斗部分忽略,而突出表现了一群普通人为生存所做的一切。本片没有什么主义,什么大义,什么革命,老百姓与其说是可怜,不如说是愚蠢,可笑。为此,本片也没能在中国上映。但是,这部电影却真正做到了一部战争片最应该表现的,那就是“反战”。

一部黑白电影。按照姜文的说法,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内容。为了影片最后砍头的那抹鲜红的画面,值得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

前半部分的喜剧色彩让人对电影原本的预想一块块地瓦解,然后重塑。心里会不断地疑惑,这些都是战争时期的场景吗,真实吗。直到看到最后,不禁还是喟然长叹。战争,让人变得极端,尤其是小三郎,最开始还处在战争的状态中试图自杀避免耻辱,后来被抹了脖子后清醒过来变得怕死,最后在海陆军的演奏中又变得狂暴起来。

战争在本片中所体现的,就是荒诞,一个荒诞的故事,一群荒诞的村民,一个荒诞的结尾。在战争中,施暴者是恶魔,而被施暴者也成了恶魔,人的生命被到最底层,仿佛一文不值,整个世界的运转体系都被战争所影响,变得残酷无情。在这样的影片面前,我们观影后才会对战争产生厌恶,我们体会到的才是真正的战争,才会真正去珍惜和平。

回答5: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观看的好电影,剧中的表演形式幽默风趣,很值得品味。

影片中讲述了在抗战末期山海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农民们阴错阳差地犯了东郭先生的错误,相信了被俘的日本军曹,用他向日本人换粮食。当村民庆祝满载粮食的鬼子来了时,欢宴化作屠场。一番嗜血后,日军上司宣布天皇下令投降。

而这命令,早在他们行凶前便已接到。最终,冲入日军俘虏营地大开杀戒的复仇者,因违反停战协定被处以死刑。但最终村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和为之付出的代价。

这初看是一出荒诞的黑色幽默戏剧~细细品味之后发现了其中的深刻的真实~中国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有无数经典,但无非阐述的是两个字:英雄!

在《鬼子来了》里面,我们看不到英雄和正义!看到的是生存~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战争中最迫切的不是正义打倒邪恶,不是大无畏精神,而是如何保命如何活下来!

《鬼子来了》讲述的就是这一个最直白的话题,生存!蝼蚁尚且偷生~无论村民干什么荒唐的事情,他们无非就是想活!活对于任何生命来说都是最基本的本能!当他们的生命处在最危险的时候,这种本能就成为了最高的利益和最终目的!

什么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全部闪一边了~甚至为了个人的生存利益可以残忍剥夺他人的利益~这不符合我党的教育方针,但是铁铮铮的事实!对于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八年抗日战争,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角度看呢?除了英雄,更多的只是凡人吧……

我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看出了姜文的颠覆精神,在《鬼子来了》里面看到了颠覆权威和思维定式后展现出来的另外一种露骨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