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盛赞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甚或一个普通群众,无不是因为他们为人类历史、对人类的精神物质财富作出了或多或少的创造性贡献。
成功,必然是从创新人手,在创新中成功,靠创新持续成功。
惟创新才能脱颖而出,才能战胜自己、超越竞争。微软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紧紧抓住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紧紧抓住新兴产业中最具“控制力”的项目,然后通过创新不断淘汰自己的产品。
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特先生认为,企业家成功的原动力就是创新。他同时列举了企业家应当具备的能力:
①发现投资机会。
②获得所需的资源。
③展示新事业美丽的远景,说服有资本的人参与投资。
④组织这个企业。
⑤担当风险的胆识。
所有成功的企业家,无不经历这个过程,无不具备这些能力。在这些能力里,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创造力)可体现为洞察力、预见力、想像力、判断力、决断力甚至行动力。等等。
船王包玉刚的成功经历对熊彼特先生的理论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包玉刚进入船运业的时间是1955年。当时他用20万元买了一条风吹浪打28年的旧船金安号。这一“惊人”之举遭到了几乎所有亲友的强烈反对。因为船运业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而且风险极大。但是,包玉刚力排众议,毅然投身船运业。因为,他看到了在香港经营船运的巨大潜力。
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码头。自1911年中国陷入动荡不安的年代后,平静的香港海面,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可靠的大门。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复苏,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船运是最廉价的一种运输方式,必将大有作为。”包玉刚坚定地这样认为。
到1978年,包玉刚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拥有200多条船、2000万吨运输能力的庞大船队,荣登世界船王宝座。但就在他的事业登峰造极之时,包玉刚又作出了令全球惊讶的决定:减船登陆!因为他又以极其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世界性的船运衰退即将到来。于是,他当机立断,及时卖掉了相当部分的船只,这使他顺利地逃过了船运大萧条时期的灾难。
实行“减船登陆”战略大转移的第一仗,就堪称世界商战史上的经典之作。他以超人的胆魄和霹雳般的手段,斥资23亿元之巨,导演了精彩绝伦的九龙仓收购战,拉开了在港华人中资挑战英资的历史序幕,可谓气吞山河。
20世纪80年代之前,香港的经济命脉都是由英资所控制。但在80年代初期,以李嘉诚、包玉刚为代表的一批华人豪杰,经过多年的原始积累,羽翼渐丰,终于可以与英资公开叫板了。
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一直由香港四大财团之一的怡和洋行(英资)所控制。包玉刚经营船运20余载,深知码头的价值,所以他减船登陆的第一步就选择了九龙仓。
包玉刚仅用80多天时间就控制了30%的九龙仓股权,远远超过怡和洋行的20%。怡和在大惊失色之后组织反扑。他们在一个周五股市收盘之后,突然宣布将以空前优惠的价格收购九龙仓股份至49%,而此时,包玉刚正在巴黎出差。怡和把包玉刚推到这样的境地。如包玉刚准备反收购,就必须在周六、周日银行休假日内,筹集20多亿港元现金——这在当时那种情形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周一上午开盘,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战打响,但不到一小时战斗便结束了。证券商报价23亿港元,包玉刚当即开出一张23亿元的巨额支票。怡和面对包氏雷霆万钧、排山倒海般的收购攻势毫无还手之力。至此,包玉刚持九龙仓49%股权,稳获控股地位,一跃成为九龙仓首任华人主席。
那么,包玉刚又是如何创造奇迹,在周末两日内筹到20多亿港元现金的呢?包玉刚首先找到汇丰银行老板,两人的对话十分简短:
“需要我怎么帮你?”
“借我20亿现金。”
“OK,没问题。”
包玉刚又联系了九家金融机构,他们不约而同都表示全力支持,特别是香港华美银行,就在周一上午展开收购时,还给包玉刚送来信函,允诺可为他提供一亿美金的贷款,同时无需担保。
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懂得,银行为保证贷款的安全,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被贷方提供等值抵押物或担保。为何不止一家银行肯为包玉刚打破银行惯例而提供巨额贷款呢?有专家在研究后认为,包氏主要运用了他的“个人无形资产”,即在几十年商海沉浮中建立起来的影响力、经营能力、预见能力和商业信誉,这本身又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创新”。
在包玉刚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成功的大企业家勇于创新、敢想敢为的精神气魄和超然智慧。
有一天,比尔·盖茨从其西雅图总部附近的一家餐馆走出来。一个无家可归者拦住他要钱。给点儿钱自然是小事一桩,但接下来的事却令见多识广的比尔·盖茨也目瞪口呆——流浪汉主动提供了自己的网址,那是西雅图一个庇护所在互联网上建立的地址,以帮助无家可归者。
“简直难以置信,”事后盖茨感慨道,“Intemet是很大,但没想到无家可归者也能找到那里。”
今天,比尔·盖茨的微软给互联网带来了统一的标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垄断。其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已成为进入互联网的必由之路,全世界各地的个人电脑中,92%在运用Windows软件系统。更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两年来,微软共投资及收购了37家公司,表面看起来这好像是一种数量型的资本扩张行为,但只要把这37家公司排在一起分门别类,立刻就会令人大惊失色!因为这37家公司所代表的竟然是网络经济的三大命脉:互联网络信息基础平台;互联网络商业服务;互联网络信息终端。微软不仅统治了现在的个人电脑时代,而且已经开始着手统治未来的风格时代!
难怪美国司法部要引用反垄断法控告微软。
但比尔·盖茨从容地说:“微软只占整个软件业的4%,怎么能算垄断呢?”
盖茨的话也自有他的道理,因为软件的形态与工业时代的规模和产品建立的垄断已有明显区别。实际上,微软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垄断,只有“霸权”才能更确切地描述微软的真实。因为操作系统是整个电脑业的基础,微软以核心产品的垄断获得了对整个软件行业的霸权,使得垄断操作“稀释”和掩饰在更大范围的霸权之中,与单纯的数量份额和比例等等有关垄断的硬性指标已无明显关系。
软件业的霸权是一种独特的霸权,是知识的霸权,创新的霸权。正如松下幸之助所言:“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意支配。”
一位29岁的音乐收藏迷,创办了一个可供二手和稀有唱片商人销售的网站。他向风险资本家发出了一些信件,不到六个星期,就筹集风险资金1600万美元,于是他购买了一个著名的二手书网站以补充自己的音乐网站。在他创业才七个月的时候:亚马逊公司宣布收购他的网站,支付了400万美元的现金和价值1.96亿美元的股票。真是匪夷所思,亿万财富仅仅是举手之劳!
一个提供网站服务的公司总裁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在我们开始投资的一年半中,没有任何收入。你不能用传统的方法衡量它的价值,必须看其增长动力。如果你获得了人们的注意力,就能够把这些注意力变成金钱。”
看来,不仅创新能够使人成功,同时“创新”的名声本身也能使人发财——只要设法使人相信你在创新。
人们对“创新”已经着了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