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液凝固,简述其基本过程

2025-03-30 14:58:1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血液由流动状的液体变为胶冻状的血块。血液凝固常发生在外伤出血或血管内膜受损时,是机体的一种自身保护机制。血液凝固是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目前认为凝血过程至少包括三个基本的生化反应: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回答2:

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这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
  血液凝固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
  ②凝血酶原的激活;
  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

回答3:

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这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
血液凝固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①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
②凝血酶原的激活;
③纤维蛋白的生成。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生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

回答4:

故呢主要原因呢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血小板聚集造成的,所以说呢当我们出有伤口的时候呢,我们血液当中的学校板和纤维蛋白会议出学校网的起到一个呃凝固的作用,而纤维蛋白呢娶到一个恶聚集的作用,在他俩共同为主的作用下,我们开始出现血液的凝固。如果说我们血液中的血小板比较多,那么说我们学的凝固速度就相对比较快,纤维蛋白含量比较高,那么说我们学的节假啊凝固的块儿就比较大。

回答5: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爱笑的油炸粑粑
生理性止血的过程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动。首先是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其次是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接着,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源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2016/3/28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液和组织中参与血液凝固的化学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有12中凝血因子用罗马数字编号,在凝血因子中除了FⅣ和磷脂外,其余都为蛋白质。大多数凝血因子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势存在于血浆中,需要激活才能发挥作用。血液凝固过程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续被激活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形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血液凝固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行成、二.凝血酶形成、三.纤维蛋白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可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内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