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散户在股市中总是亏损

2024-11-16 00:20:2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所谓的“散户思维”,其实不仅局限于股市中的股民。我们大多数人,在处理自己或家庭的资产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所谓“散户思维”的影响。

第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没有时间概念。在自己想去做投资的时候,恨不得马上把想买的股票买好,一分钟都等不得。股票买好以后,恨不得隔天就涨个20%,一个月就翻个倍。

这个相同的投资者,对于股票的持有,却朝三暮四,犹如猴子的屁股-坐不长。短则几个月,长则不超过三年。

这个毛病也不是中国人独有。根据美国DALBAR机构对于美国基金投资者的定量分析,美国人持有股票或者债券基金的平均长度是三年。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每三年他们就会把自己手中的基金卖出再去买一个新的基金。在这种操作频率下的回报可想而知。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你没想过持有一只股票至少十年以上,那么还是不要考虑购买这只股票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例子是对资本市场(比如股市,债市和房市)的回报和风险的关系认识幼稚。对投资不甚了解的朋友们,关于投资上来第一个问的问题大多是:回报多少?正所谓新手追回报,老鸟看风险。在这个世界上回报高的活动有很多,比如你可以去伊拉克开面馆,或者去山西挖煤。在这样的例子前很多人很容易看出这样的回报是需要通过承担极高的风险才可能获得的。但是在金融投资面前,很多人却把这条最重要的原则忘记了。有关这个问题,我在这里有更为详细的解说:求平均年收益率10%的资产配置方案? - 伍治坚的回答

比如很多人在选择债券类基金是,首先看回报。6%的债券基金肯定比4%的好,殊不知那额外的2%可能需要通过承担更高的风险,比如更长的久期(duration),更低的债券评级,或者一些外汇风险获得。从市场有效性角度来说,你投资一个4%的低风险债券组合,或者一个6%的高风险债券组合,你并没有占得任何便宜。风险低,所以回报低;回报高,需要通过承担更高的风险获得。

第三个例子是对回报的期望不切实际。每个人都想获得高额回报,越高越好,没有上限,这是普遍的大众心理。但是很少人会静下心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获得高额回报最可能的途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不少人会诉诸于彩票,或者创业,或者股票,或者期货,或者投资其他基金经理,等等。很遗憾的,这些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事实上,一个人获得高额回报的最实际的途径,就是出卖自己的专长,获得和自己专长匹配的收入(比如工资)并且把多余的收入存下来。美国有本畅销书叫《隔壁家的百万富翁》。在书中作者研究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得出了和上述说法相似的结论。

我这么说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那你听我慢慢道来。

术业有专攻。在一个成熟和稳定的经济体内,每个人各司其职,并且和别人(比如你为其他人理个发或者修个电器)或者机构(比如你为某公司/学校/政府进行打工)进行交换获得自己的回报。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家都知道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或者对自己付出的时间和劳动的回报,最实际的办法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别人的认可然后提高自己的单位小时价格。

炒股也是一个专业。广大股民来自于各个不同的行业,但是指望他们都有高超的炒股技术并从中获利,就像要求每个人都有梅西那样的球技一样毫不现实。大家回到自己专注的行业里想一想,如果有一个对你行业一窍不通的哥们,没学啥技能,没看什么书,上来就说要跟你在你的行业里分一杯羹,甚至获得比你更高的报酬,完全无视你在自己的行业里刻苦学习深耕细耘了过去那么多年,你会怎么想?是不是有种想骂人的感觉?

可是搞笑的是,大多数人对股市的看法不同。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即使没有花多少时间去学习提高,也有本事获得比其他人更好的回报。当然在行为学上有个术语叫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专门描述这样的心理弱点。事实上大部分人都会受过度自信的影响。

比如我在这里问,你觉得自己的选股能力如何?

A。超过平均水平
B。低于平均水平

大部分人会选择A。几乎没人会选择B,即使我们都知道有一半人属于B。

回到主题,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超过常人的知识储备,钻研精神和日以继夜的不断训练,要想获得比整个市场(即其他人)更好的回报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是更多人不理解的一个更深的道理是:没人逼你一定要获得比别人更好的回报。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获得市场平均回报(比如上证180指数回报),这才是最实际的期望。从个人竞争优势来讲,你如果真的想致富,更靠谱的方法是钻研自己擅长的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价值。比如医生就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和医学知识,教师就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计就努力考出自己的专业准证并且熟悉各种会计软件,等等等等。

但是获得市场平均回报,也就意味着你需要理解资本市场特有的波动性和风险。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理财准则,比如控制成本,多元分散,有效系统等。他们并不复杂,但需要你有一定的毅力去长期坚持。

参考资料: 

伍治坚:《小乌龟投资智慧:如何在投资中以弱胜强》 

伍治坚:《小乌龟投资智慧2:投资丛林生存法则》

回答2:

拉高吸引散户,突然下杀制造套牢盘套住散户,然后慢慢盘整或者盘跌,让被套牢的散户失去耐心,在低点割肉,再吸收筹码足够后,迅速拉升股价脱离成本区,然后开始盘整,因为有强势拉升之后盘整又不跌,之前拉升太快,散户不敢买入,现在盘整上上下下,散户开始敢买,随即再迅速拉升,让这一段盘整买入的散户庆幸自己买对了,通常这就是股票上涨第三波的主升段。
然后再进入盘整,这里盘整的目的,是吸引新的散户买入,而因为修正幅度又不大,之前买入的散户也不会卖出。等买入的散户足够多,主力就会迅速的开始第五波末升段的拉升。这里买入的散户也会和之前的散户一样,产生买对了的错觉。
于是主力在这里就开始边拉边出,因为这里的涨升不像第三波那样连续,所以在拉的过程还会不断有散户追入。等到主力持股出脱大半,就会开始迅速下杀股价,而之前买入的股民散户因为之前震荡后又涨的经验,就不会卖出。等到发现股价持续下跌到一个恐怖的位置。散户就会开始恐慌杀跌,这时候主力又会进场快速拉升。比如去年3373那一段,让散户以为牛市又开始,但实际这里只是ABC下杀的B波反弹,是主力给散户错误信心的做法。于是散户又被骗了。
于是,主力又会快速下杀出清筹码
散户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被割韭菜。
这一切的关键
是散户不懂股票
又不愿意学习提高

回答3:

实验一
选择:第一,75%的机会得到1000美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第二,确定得到700美元。虽然一再向参加实验者解释,从概率上来说,第一选择能得到750美元,可结果还是有80%的人选择了第二选择。大多数人宁愿少些,也要确定的利润。
实验二
选择:第一,75%的机会付出1000美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不付;第二,确定付出700美元。结果是75%的选择了第一选择。他们为了搏25%什么都不付的机会,从数字上讲多失去了50美元。
问问你自己,如果你是参加实验的一员,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股票是概率的游戏,无论什么样的买卖决定,都没有100%正确或不正确的划分。人性中讨厌风险的天性便在其中扮演角色。
我们看到股民好获小利,买进的股票升了一点,便迫不及待地脱手。这只股票或许有75%继续上升的机会,但为了避免25%什么都得不到的可能性,股民宁可少赚些。结果是可能有5000元利润的机会,你只得到500元。任何炒过股的读者都明白,要用较出场价更高的价位重新入场是多么困难。股价一天比一天高,你只能做旁观者。而一旦买进的股票跌了,股民便死皮赖脸不肯止损,想像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说服自己下跌只是暂时的。其真正的原因只不过为了搏那25%可能全身而退的机会!结果是小亏慢慢积累成大亏。每次我看到中文中“套牢”、“割肉”等英文所没有的词汇,都要拍案叫绝。发明这些名词的人真应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词语对那些不肯止损的股民的描绘实在太形象了。
假如说股票的运动只有上、下两种途径,所以每次买股的赢亏机会原来各是均等的50%的话,对于一般股民来说,由于人性好小便宜、吃不得小亏的心理,使得在股市中赢时赚小钱,亏时亏大钱,它就成了输赢机会不是均等的游戏。股市没有击败你,你自己击败了自己。
炒股失败的原因二:人的发财心太急。
我读过很多炒家的传记,在他们成为“家”之前,往往都有破产的记录。比如本世纪初的炒家杰西.利弗莫尔(著有《股票作手回忆录》),他便有三次的破产记录。导致他们破产的心理因素通常只有一个:太急着发财!行动上就是注下的太大。

回答4:

朋友,你挑吧。你已经挑定将形象都是没有很大块的肌肉,没有八块腹

回答5:

一位股市天才的退役赠言:盈利多年只买这种股票,从不被庄家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