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会出现拥刘反曹的现象

2024-11-13 21:35:0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历史上“家天下”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广大人民心中形成了“封建正统观念”。汉朝是由刘姓世族建立的王朝,因而刘备比起曹操更具名正言顺,更有影响力。

曹操作为异姓,被视为乱臣贼子,因而民中心中,曹操处于逆历史潮流地位,不受大众支持。

其次,现实原因上作者把自身带入作品,“拥刘反曹”隐射朱元璋起义与元朝异姓统治。作者身处元末明初,作为汉族人受元朝异族统治,并且因文人身份而受压迫。

因此,作者借刘备隐喻代表汉族统治的朱元璋的起义军,曹操则代表着元朝政权,拥刘反曹是作者支持汉族正统地位的想法。

小说描写: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

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

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回答2:

1、它是德治仁政理想与反暴政思想的反映。

2、它是民族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露。

3、它是正统思想的表现。

以下是其在历史上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忠君、正统观念都是消极的,容易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例如,清代统治者就曾利用“忠君”思想,多次为关羽褒奖,到处建立关帝庙。其目的便是借以宣传“忠君”“忠义”,模糊人民的斗争视线来转移矛盾斗争的方向,巩固封建统治地位。

正统观念是消极的,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历史的特殊时期,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新时期必须加以否定和批判。

引申含义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拥刘反曹”的思想,应该结合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小说的创作初衷,真正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回答3:

1、拥刘反曹是德治仁政理想与反暴政思想的反映。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在统治阶级腐败、政治黑暗,贪官污吏横行不法,民不聊生的时代,它鼓舞着贫苦大众奋起反抗暴政、昏君、鼓舞着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武装斗争。

2、拥刘反曹是民族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露。

“拥刘反曹”思想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其目的便是借以宣传“忠君”“忠义”,模糊人民的斗争视线来转移矛盾斗争的方向,巩固封建统治地位。

3、拥刘反曹是正统思想的表现。

在异族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特殊时期,“拥刘反曹”思想中含有的民族意识、民族自尊、民族情结曾鼓舞着人民群众爱国爱家,抗击侵略者的斗争。

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1、从官方史学上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所谓封建正统观念,就是对封建统治政权的合法性作辩护的一种思想理论。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认为,只要占领了黄河流域,享有了统治华夏中原的权利,就是“正统”;另一种认为,天下是一姓的天下,从同宗同姓手里夺了权,即使不居中原也是“正统”。

2、从民间文艺上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

与官方史学两种倾向互争的复杂情形不同,在民间文艺(如民间传说、宋元话本、金元戏曲等)中,历来只有“拥刘反曹”的一种倾向。这与南北朝以来受到国家分裂、异族入侵的汉人,希望天下统一、“人心思汉”的心理有关。

回答4:

1、它是德治仁政理想与反暴政思想的反映。 2、它是民族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露3、它是正统思想的表现。 以下是其在历史上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在统治阶级腐败、政治黑暗,贪官污吏横行不法,民不聊生的时代,它鼓舞着贫苦大众奋起反抗暴政、昏君、鼓舞着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武装斗争。清代黄人在《小说小话》中有一段记载:“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张格尔、洪秀全等初起,皆乌合之众,羌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闻起皆以《三国演义》为玉帐之秘本。”这些传说未必可靠,这里讲的也侧重于战术,但是《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思想,对明、清两代的农民战争与农民起义的鼓舞作用是不容置疑。在异族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特殊时期,“拥刘反曹”思想中含有的民族意识、民族自尊、民族情结曾鼓舞着人民群众爱国爱家,抗击侵略者的斗争,也是不争的事实。
“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忠君、正统观念都是消极的,容易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例如,清代统治者就曾利用“忠君”思想,多次为关羽褒奖,到处建立关帝庙。其目的便是借以宣传“忠君”“忠义”,模糊人民的斗争视线来转移矛盾斗争的方向,巩固封建统治地位。正统观念是消极的,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历史的特殊时期,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新时期必须加以否定和批判。

回答5:

答:“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有以下四点:
(1)从官方史学上看,“拥刘反曹”的实质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4分)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北宋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尊魏为正统,有拥曹贬刘倾向。(2分)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和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则尊蜀汉为正统。(2分)
(2)受到民间文学“拥刘反曹”倾向的影响。(4分)
(3)与罗贯中、毛氏父子生活的时代背景相关。(2分)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元朝蒙古族对中原地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尖锐,汉族饱受压迫欺凌,所以罗贯中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即出于民族意识而否定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正统地位。清初毛伦、毛宗岗父子在修订《三国演义》时又加重了这一思想倾向。(2分)
(4)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拥刘反曹的实质是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