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
“契弟”一词是粤语地区流行于市井的粗俗用语,是针对男性的一个带侮辱性的称谓。
“契弟”按本意来说,就是“干弟弟”,但是这个用法已根本无人用它,并且对它相当忌讳,如果要说“干弟弟”的话,只说“契细佬”。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以前“契弟”就是男色的意思,就是供男人玩弄的男人。
用“契弟”称呼人就相当于“无耻的家伙”、“家伙”的意思。
【例句】
你个契弟,借我D钱几时先至还啊?(你这家伙,你借我的钱什么时候才还呀?)
【典故】
根据许多史籍和笔记的描述, 福建是明代男同性恋比较公开与普遍的地区。当时, 福建海运很盛,去菲 列宾、台湾、 日本等地通商的很多,而航海的人都相信,船上不能有女人,否则船会出事,这样,长期在海上的人就以同性恋作为性发泄。明代 沈德符的《敝帚斋余谈》云:
近乃有称契儿者,则壮夫好淫,辄以多金娶姿首韶秀者,与沟衾裯之好,以父自居,列诸少年于 小舍,最为乱逆之尤。闻其事肇于海寇云,大海禁妇人在 师中,有之辄遭覆溺,故以 男宠代之,而尊豪刚遂称“ 契父”。
“契”这个字,在 福建就是指男性间的性关系。中国传统的同性恋的关系,当要受社会承认时,就要举行一种“契”的仪式,建立“ 契父”和“契儿”、“契兄” 和“契弟”等关系,在 福建地区,这类关系很多,它和 广东孤婆庄的 妈祖阶层,都是中国传统的同性恋关系的表现。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十分重视家庭关系和家庭形式,所以同性恋关系也要以 父子、兄弟、姊妹相称。《敝帚斋余谈》中进一步提到这个问题说:
福建人酷重男色,无论贵贱,各以其类相结,长者为“契兄”,少者为“契弟”。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抚爱如婿,弟日后生计及娶妻诸费,俱取办于“契兄”,其相爱者,年过而立者,尚寝处如 伉俪。
这种“契兄”、“契弟”的关系,不但为当时当地的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所认可,而且权利、义务关系也很明确,这就是“契兄”受到“契弟”父母的爱护和尊敬,像他们的女婿一样,而当“契弟”到了一定年龄要与女子结婚时,“契兄” 就要在财力上予以支持。
我们那边没那么多贬义的意思,就像电视里对特调皮小孩骂小兔崽子一样,属于骂小孩的口头禅,而且我们那边有句俗语“有钱是兄弟,冇钱是契kui弟”从这里就知道是从属父母才有的关系,这里我解释我们那里风俗,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在他很小就去世的或结婚多年但无子女出生经过去请问仙婆而出生的孩子,反正取决于孩子命格的原因才会认道公佬(专门做红白之事的人)为契*(“*”是“爸”的意思,这字我不知道是哪个,音也无法拼出来)所以我们那里不会随便认(结)这种亲戚,至于北方拜把子之类叫“*老同”(*这字我也不知道是哪个,音也无法拼出来)书写为“结同年”,称呼对为“同年”不是像电视上的称呼,双方的孩子称呼对方同年*(爸)、同年娜(妈),这样风俗本意为:两人的气运都有点弱(平常没什么,做事不怎么顺或娶不到老婆),而结同年起到两人气运相加的意思,但这也要请过问仙婆才行的,而现在有结拜的意味,即抛开问仙婆,但观念一样,
契弟,释义是:结义的弟弟。明 崔时佩 李景云《西厢记·金兰判袂》:“下官姓 杜 名 确,字 君实,幼年与契弟 张君瑞 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