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中,男主角1900宁愿选择与船一同被炸成碎片也不到陆地上生活的行为,可以说是整部片最大的争议所在。有些人认为这是矫情、死脑筋,甚至三观不正。所以我要重点解说的也就是作者设置这个情节的用意。
影片中,男主角1900从小生活在船上,没有经过学习就会弹钢琴,同时琴技登峰造极,着实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充满传奇色彩。而当好友,也就是故事的叙述者“康恩牌”问及他到底是如何会弹琴时,他回答“我不知道”,并向好友展示了如何“阅读”人,还把他们的故事用音乐描绘了出来。这里其实已经在暗示我们1900音乐的秘密:他不是为了演奏而演奏,而是将他在船上发现的、了解到的各种故事和各种人的心意转化成音乐,使其借钢琴自然流露出来;他自己也没有把钢琴演奏当成外在的行为,而是自己内心、身体的一部分。正因如此,他的音乐内涵丰富且极易与人产生共鸣,弹钢琴对他来说也只是像吃饭睡觉一样轻松平常,故而他能拥有大师水平的琴技。
按照我们寻常人的思维,这样一个人,只要离开那艘船,就可以名满天下、创造历史。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他在唯一一次下船的过程中突然反悔,从此以后再不提下船之事,以至于最后选择与船同归于尽。在常人的眼中,这种行为根本不可理喻,仿佛扭曲又怪异,但是从整部电影来看,也就合情又合理。
影片最后1900向好友解释自己为什么中途放弃下船时,他说,城市太大了,一眼望不到尽头,他可以在钢琴有限的琴键上发挥自己无限的创造力,但那无边无际的城市是“上帝的钢琴”,根本不是凡人能驾驭的,因为选择一个接一个实在太多了……这些话虽然影片中都已经出现,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懂,所以我来翻译一下:1900把故事、人的心绪等种种事情,通过自己的创造力,翻译成“上帝的语言”(出自《复制贝多芬》:“音乐是上帝的语言。”),而他之所以能够安心地观察、“翻译”,还是得益于船上的空间狭小、生活简单:他可以在简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外在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无需顾虑什么,一批批的人又源源不断地带来故事,所以只要安心创作就好。而陆地上不同,那绵延不绝的城市,就像人们的生活一样复杂,一个接一个的拐角、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到底怎样是对、怎样是错,应该如何评判、如何选择,这是一门需要一生去学习的学问。
影片中间部分,1900曾说“陆地上的人总喜欢把时间浪费在问‘为什么’上”,正表明他的船上生活与陆地生活的不同之处。他曾经想过下船,想过像陆地上的人们一样去追求那无限的可能性,而当他看着城市时,他便明白,那无限的可能性对他来说并不是好东西。他回到船舱内想了很长时间,终于明白,他的内在有着无限的创造力,仅仅通过有限的琴键就可以得到表达,外在的无限可能,对他来说没有意义,反而会让他迷惑、沉湎。如果说伟人和普通人有什么区别,正是普通人执着于外在的条件,而伟大的人总是致力于挖掘自身的潜力。
那艘巨大的客轮,为1900提供了完美的创作条件,他在那里如鱼得水,就像钢琴之神,但如果他离开船到了陆地上,他又会怎样?当灵感被繁杂的琐事所掩埋,一代天骄又怎能不淹没在庸庸碌碌的人群中?如此看来,弗吉尼亚号就是1900的天堂,他完全没有离开船去别处的道理。
影片最后,1900拿自己上天堂时的场景开玩笑,也许正有此意吧。
如果编剧不这样安排剧情,让1900下了船,并且在陆地上造就了丰功伟业,那这部电影的剧情就成了庸俗的无稽之谈,只是描绘了一个虚妄的天才荒诞的故事。正因为1900不愿下船,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也有跨越不了的障碍,我们才能够感受到一份亲切的真实:他不是神仙下凡、无所不能,只是一个发挥出人类潜力、体现出人类伟大之处的艺术家。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也因此升华为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用华丽而又引人入胜的诗篇歌颂了人类的艺术创造力与精神世界的内在潜力,向伟大的艺术表达了深刻的致敬。
因为他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船上,他每天接触的、活动的区域是有限的,他每天经历的事情也都差不多,但是陆地对他来说是极陌生的存在,他不知道陆地上有多少国家,有多少条街道,即使有了地址,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找那个女孩,他不知道去了陆地以后是怎样的生活,那是一种对陌生未来的恐惧。
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游轮。被体制化了吧。还有就算在游轮上他什么都熟悉,但是上了岸他就什么都不是了。而且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