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有人说提问是兴趣的表现,评价一节课不是学生没有问题了就好。相反,当上完一节课后,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其它知识联系起来,却还有着许许多多急待他们去研究、交流、探讨解决的问题,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越来越淡薄,最后根本不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其因到底是什么?教师应乍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一线教师教学通过研计和实践,认为这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教师的评价艺术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进行浅显的交流探讨。
关键词:问题意识 教学意识 提问艺术 评价艺术
问题的提出: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条例:大哲学家穆尔曾在剑桥大学教书,他的学生中有一名叫维物根斯坦。有一天,同样是大哲学家的罗嗦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人在听我的课,而且在听课时总是露着迷茫的神色,总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而且还超过了大哲学家罗素。有人问他: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回答:因为罗素没有问题了。勿庸置疑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论是对哲学家还是对学生而言,是何等重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变革,也要求课堂教学从课程的管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方法、课堂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质的变革。数学教学新大纲提出新课程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浩瀚的知识面前,只有勇于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师应当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法反而是不成功的,这是新时代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评价一堂课,要求当上完一节课后,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其它知识联系起来,还有着许许多多急待他们去研究、交流、探讨解决的问题,才真正达到了数学的目的。
记得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中美两国教学观摩课活动中,当中国教师讲完新授课后教师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的问题吗?学生在回答是没有!而后美国教育界人士提出强烈地质疑:怎么会没有问题呢?应该有着提不完的问题才对呀!在我国,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学生总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拓展,把知识与生活生产联系起来,围着教师问这问那。且不论案例的真实程度,就两国学生的问题意识差异,便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我们在教育中也提倡学生提问题,老师最喜欢总是提问题的学生,然而许多教师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却好像什么都懂了,老师教学的知识都明白了,就是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我们不防回忆一下:当小学生刚刚迈进校门时,那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上总是凝聚着疑问的神色,他们也都不断地问这问那老师,为什么天空要下雨?、为什么一天有24个小时、这个字为什么这样写?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可随着他们逐渐长大,从一年级升至二、三乃至六年级,提问题的数量坐没梯一样迅速下滑,最后根本不提问题,也提不也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意识:
在英国,每个学生入学时,都会建立一个总体能力倾向评价的数据库,学校每年有跟踪记录,观察这个学生的提高幅度,以此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评价。简言之,就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而在我国,评价一个学校和老师的主要指标,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即结果,而从不关注学生学习知识和人生发展的过程。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缺乏课程意识。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教师用同一个教案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 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这种局面不得不改变了。虽然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一部分地区的教师改变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关注点,将目光转向学生的课堂上学习的过程,但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学生在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和自身发展过程中,决定发展的真正因素不是年龄,不是性别,不是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也不是对这一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关于捕捉到疑问,换言之,就是在对这一学校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联系生活产生质疑运用已知和对规律、方法的探索解决问题,学生才真正得到了发展。只有让不断的疑问伴随着学生发展,学生才能不断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写道:懂得并不等于已知,理解并不等于掌握。为了使学生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让他们进行思考。人们常说创造始于兴趣,的确,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人们去从事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兴趣可谓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时候,首先应从兴趣入手。为此,教师应常常鼓励学生,能解答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能提出问题,且有讨论价值,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都需要动脑筋,会动脑筋的人才称得上是聪明的人。
生1:1+3等于4。
生2:1+4等于5。
生3:老师我知道:分别等于6、7、8。
师:同学们同意吗?生:同意!师:用你的最快速度记下这些加法运算,一会儿来考考大家!
学生背诵,当学生背诵一段时间后,教师说运算、指名回答结果,对的肯定,错的指名修正。
思考:若教师在设问:1+3等于几?和谁能说也1+5、1+6、1+7各等于几?后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学生思维过程难道不会得到培训吗?个别没有算出结果、不会计算的学生不会向他人学习思维过程、算法吗?不明白算理的学生还会不明白算理吗?试问,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总爱问是什么,却很少问为什么,不留给学生表达数学思维过程的机会,学生怎么会在数学思维上得到更好的培养呢?辐射作用对比图
三、教师的评价艺术用心去倾听,,真心来评价;
在英国,不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教师,在课堂上从来不对学生说你借了,即使学生真的错了,教师不表示肯定也会对学生说OK,只是会用其他方式暗示学生你的想法还需要仔细斟酌,你的答案还需要补充和完善。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永远是表扬的、鼓励的,不会纠正学生的错误,不会说你错了。不是说我们对学生回答错误的问题就不表态、不纠正了,而是说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发自内心的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生命历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试想,在课堂上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总是会对较好的答案作以评价太好了、不错;对于一般的答案,教师要么敷衍了事,要么不表态;而对于错误的或是不好的答案,教师总是直接表明‘这样做不好’、你再想想、还不详细、你错了,要么就是不马上让答错的学生坐下,由其他学生说正确答案或替他补充。学生总是要等待教师的评判,得到好评的学生就心中暗暗惊喜,没有得到评价的学生就继续听课,而答错了得到你错了评价的学生,则在班级中丢足了面子,急于得到好评的积极性受到了重创。这样久而久之,学生还有为什么吗?还敢回答问题吗?他们对学习还有兴趣吗?又何谈学生的个性张扬、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又何谈创新呢!
课堂属于学生,学生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都将在学校、课堂中得到,决定学生是否有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能力、素质是否能够得到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培养,这一切的一切都将在学校进行。国家兴亡,系于教育;教育兴亡,系于教师。如果所有学生对其所学的学科没有问题,这就是教学的最大失败!如果一名学生对其所学的学科不感兴趣,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败!教师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把属于学生的求知欲望还给学生,把属于学生的课堂兴趣还给学生,把属于学生的素质培养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