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写下此文的背景怎样?

RT
2024-11-19 11:46: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在代表作《牡丹亭》里多次提到过澳门。 例如:在第六出《伥眺》中韩秀才说道:“有个钦差识宝中郎苗老先生,到是个知趣人。今秋任满,列于香山岙多宝寺中赛宝,那时一往如何?”第二十一出《谒遇》写道:“[光光乍](老旦扮僧上)一领破袈裟,香山岙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小僧广州府香山岙多宝寺一个住持。这寺原是番鬼们建造,以便迎接收宝官员。兹有钦差苗老爷任满,祭宝于多宝菩萨于位前,不免迎接。”第二十二出《旅奇》又借柳梦梅说道:“香山岙里打包来,三水船儿到岸开。要寄乡心值寒岁,岭南南上半枝梅。”“香山岙”即是澳门。《牡丹亭》中之所以多次提及澳门,这和汤显祖的经历有关。汤显祖(1550~1616)是江西省临川县人,他自幼博览群书,聪明过人,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祭司主事等。25岁时即刊印了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了第二部诗集《雍藻》,一时名声大噪,被时人称为“当代的晁错”。汤显祖28岁那年,和好友沈懋学一起进京参加会试。当时,张居正在朝中位居首辅,闻知过汤显祖的名声,又曾听自己的叔叔说当今学子的学问没有超过汤显祖和沈懋学的。便有意让儿子去结识汤显祖和沈懋学。一为网罗人才,二为借机抬高儿子的声望。能得到权贵的赏识,便意味着升官发财的好时机来了,这是很多人求之若渴的。但在张居正眼里,汤显祖不识抬举。汤显祖不仅拒绝了张居正的拉拢,就是宴请他吃顿饭,汤显祖也当面拒绝。张居为此怀恨在心,会试的结果,沈懋学中了一甲第一名,张居正的儿子中了第二名,而汤显祖却名落孙山。直到张居正死后,万历十一年汤显祖才有机会中了进士。但1591年,汤显祖又惹了祸,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越职批评朝政的腐败,结果被降职为广东徐闻县的典史。典史是个比七品知县还要小的官,而且徐闻县位于广东西部,远离京城,偏僻荒凉。许多亲朋好友为汤显祖担忧,可他却豁达地说:“吾生平梦浮丘罗浮,擎雷大蓬,葛洪丹井,马伏波铜柱而不可得,得假一时,了此夙愿,何必灭陆贾使南粤哉!”汤显祖在南京任上遭贬后,于明万历十九年(1592年)5月16日开始了他一生中的南行苦旅。他先到广州,迂道游览了罗浮山,经过五个月的长途跋涉,约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年底,汤显祖来到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汤显祖离开南京赴徐闻的路上,先到广州,迂道游览了罗浮山,约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年底,汤显祖来到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当时澳门属香山县管辖,刚好租借给葡萄牙殖民者40年,葡萄牙人正纷纷入居澳门。当时在澳门,可以看到身着异装的外国商人和少女,建筑风格别致的洋教堂,汤显祖大为好奇,还向翻译了解葡萄牙人迁居澳门的情况,并会见知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和洋商,参观澳门的圣保罗教堂(三巴寺),写下了多首纪行诗,如他在《香岙逢贾胡》一诗云:“不住田院不树桑,珴珂衣锦下云樯。明珠海上传星气,白玉河边看月光。”诗题中的“香岙”,指香山岙,即澳门。此外,他还写了《听香山译者》二首和《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诗,用“十二飞帆看溜还,占城十日过交栏”描绘葡萄牙等外国商船的来往;用“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描绘葡萄牙少女。同时在另外一首七绝《香山验香所采口号》中揭露了明朝宫廷在澳门采购鸦片(阿芙蓉)的事实。第二年,汤显祖自徐闻回到临川,后移浙江遂昌任知县。1598年汤显祖弃官归临川,当年作《牡丹亭》。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上书遭贬的经历。澳门是赴徐闻的经过之地,提到澳门自然就会想起那一段坎坷的经历。汤显祖把自己的坎坷经历和不畏权贵的浩然正气都写进了《牡丹亭》里。如在《牡丹亭》第六出《怅眺》中,他借韩秀才和柳梦梅的对话,大段地描写了韩愈和柳宗元的被贬情形,并借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蔽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来暗喻自己当年所处的景况。而这也正是汤显祖多次在《牡丹亭》中提到澳门的原因。汤显祖在澳门的居留,不仅是他人生旅途中一个显眼的驿站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经历,在他的戏剧创作中留下了闪光的痕迹,也给中西合璧、多姿多彩的澳门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作为一位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文人,汤显祖能接受反传统的左派王学,但对于天主教却始终没有接受,汤显祖居留澳门时留下的四首关于澳门的诗歌,不仅在澳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成为直接反映明万历年间澳门历史及社会生活的生动史料,他在《牡丹亭》中的一出戏《谒遇》,以明代澳门之事为背景写成,戏中所反映的内容应有许多历史的真实,也为后人研究明代澳门史提供了不少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