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强项令(范晔)的翻译和原文

2024-11-16 01:51:3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中的《强项令》翻译: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归案。等到公主出了门,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了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面向光武帝告状。

光武帝很是愤怒,便召来了董宣,准备用鞭子打死他。董宣这时磕头说:“我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上您因德行圣明所以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来用什么来治理这天下呢?臣子我不需要鞭子打,请求能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边上的柱子,顿时血流满面。

光武帝命令宦官扶着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坚决不答应,光武帝命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就范。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使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是不一样的。”于是下令放了硬脖子县令,赏赐了他三十万钱。

董宣回去把赏赐全部分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人们歌颂他说:“董宣在时没有人击鼓喊冤。”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的时侯,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去探望,只看见布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知道以后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为董宣曾经做过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了他。

原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日,“ 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 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曰:”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心史观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扩展资料:

赏析:

本文通过叙述董宣严格执法,格杀公主家奴,并且宁死不向公主谢罪的事。赞扬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前面冠以绰号“强项令”三个字,是皇帝给的,十分形象地突出董宣不畏权势、敢于执法的刚毅性格。

此段是根据《后汉书•董宣传》,由范均宏.吴少岳编剧,60年代初由中国京剧院四团首演。吴钰章演董宣,孙岳演刘秀,夏美珍演湖阳公主,各有精彩的唱段。

展现出一幅有趣画面:上头坐着至高无上权威者汉光武帝,紧挨着坐的是帝姐湖阳公主,满面怒气,下面跪着董宣。他的双手撑住地面,旁边两个小黄门按他的头,他倔犟地不肯低头。这是一场情与理、罪与法、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董宣在画面上位置最低,但却是真正的胜利者。

《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作者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回答2:

强项令(原文)
范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日,“ 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 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曰:”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心史观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译文】
董宣,字少平,圉地人。......后来特例征召他做洛阳的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因为藏匿在公主府中,官吏无 法逮捕他。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让这个仆人陪乘(chéng)。董宣在夏门亭等候他们,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大声数(shǔ)说公主的过错,呵斥仆人下 车,接着打死了他。
公主立即回宫告诉皇帝。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想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叩头说: “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董宜回答:“皇帝神圣明智,使汉家 天下得到复兴,可是却放纵奴仆残害百姓,这又怎能治理国家呢?我不用鞭子,请求能够自 杀!”随即用头撞柱子,流血满面。光武帝命令小太监拉住董宣,叫他叩头向公主认错。董 宣就是不肯强,迫他使他叩头,董宣用两只手撑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对光武帝说:“ 皇帝做百姓时时候,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不敢进门抓人。现在当了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当老百姓是不同的呀!”接着皇帝下令说“硬脖子县令出去!”赏赐他三十万钱,董宣把它全部分发给了各个官员。从此,他打击横行不法之人,没有不害怕得发抖的。京城里称他为“卧虎”,人们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是董少平。”
(董宣)任县令五年。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皇帝派遣使者亲临省视,只看见用布做的被子裹着尸体,妻子和儿子相对哭泣,(家中)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皇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直到他死后我才知道。”因为董宣曾经做过年俸二千石的官,赏赐给他一条系绿钮的绿色丝带,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安葬了他。

知识补漏:
【注释】
1、《后汉书》——南朝刘宋时范哗编著,原有十纪八十列传,共九十卷。北宋时,把晋司 马彪所著《续汉书》八志三十卷,合编成为现在流传的《后汉书》,两书合为一百二十卷。 本篇选自《后汉书?董宜传》。
2、董宜——字少平,河南陈留人。东汉光武年间,曾任北海相,以打击豪强闻名,桩光武 帝征为洛阳令。
3、洛阳令——后汉首都在洛阳。洛阳令即首都地方的行政长官。
4、湖阳公主——光武帝刘秀的胞姐。
5、苍头——奴仆的通称,是从秦代“黔首”演化而来的。因为劳动群众面黑,头戴青巾, 故称苍头。
6、骖乘——即陪乘。古时乘车,向导居左,御者居中,另有一人居右陪乘,叫骖乘。骖音 参(can),驾车的马。
7、数——音署(shu),列举(罪状或过失)。
8、格杀——打死。旧时代把行凶,拒捕或违犯禁令的人当场打死,称作格杀。对于上述行 为,不以杀人论罪,故称“格杀勿论”。
9、箠——音垂(chui),鞭子。这里指杖刑,用木杖鞭打犯人。
10、楹——音盈(ying),殿堂前的明柱。
11、黄门——在宫内侍从皇帝、传达沼令的官贝,为首的称黄门恃朗。后汉时黄门多由宦官 担任,以后通称宙官为黄门。小黄门,即小太监。
12、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
13、白衣——平民,百姓。古时未能取得功名,或者罢官归里的人。
14、敇——音翅(chi),皇帝的诏令。
15、强项——脖子硬,不肯随便向人低头。“强项今”是刘秀赐给董宣的称号。
16、悉——垒郎。
17、班——分发。
18、桴——音忱(fu),击鼓槌。

回答3: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一个人,因为(家奴)藏匿在公主家,差吏不抓不住他。等到公主出行的时候,(公主)用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他们,(董宣)拦住马车,边用刀在地上画,边大声数说公主的过失,大声喝斥着家奴让他下车,于是打死了(家奴)。公主立即回到皇宫,将这事告诉了皇帝。光武帝大怒,召见董宣,准备用鞭子打死董宣。董宣叩了个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呢?”董宣说:“陛下您因圣明有德而复兴,但放纵家奴杀死平民,您凭借什么来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要您用鞭子打死我,我会自杀了断的。”当即用头撞击柱子,血流满面。光武帝命令太监强拉住他,让他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小太监)用强力使他叩头,董宣两只手撑在地上,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皇帝您是平民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差吏不敢上门(抓捕),您现在是天子,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皇帝跟百姓不同。”因此命令:“硬脖子的县令退下!”赏赐三十万钱。董宣全部分发给各位差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欺人的权贵,使他们都害怕得发抖。京师称之为“卧虎”。歌颂他说:“没人击鼓鸣冤的董少平。”

(董宣)任县令五年。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皇帝派大臣前去察看,只看见用布裹着尸体,妻子儿女相对哭泣,(家中)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皇帝很伤心,说:“董宣廉洁,直到他死后才知道。”因为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的官,赏赐给他一条绿色丝带,按照葬大夫的礼节埋葬了他。

原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垂杀之。宣叩头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垂,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史。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心史观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回答4:

南朝范晔的《后bai汉书》中的《强项令》翻译:du

董宣,字少平,陈留zhi郡圉地人。后来被特例征召为洛阳dao县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白天杀了人,于是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无法抓捕归案。等到公主出了门,用这个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门外的万寿亭等候,拦住了公主的车马,用刀圈地,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家奴下车,接着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宫里面向光武帝告状。

光武帝很是愤怒,便召来了董宣,准备用鞭子打死他。董宣这时磕头说:“我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你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上您因德行圣明所以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来用什么来治理这天下呢?臣子我不需要鞭子打,请求能自杀。”当即用脑袋去撞击边上的柱子,顿时血流满面。

光武帝命令宦官扶着董宣,让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坚决不答应,光武帝命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就范。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的时候,隐藏逃亡犯、死刑犯,使官吏不敢到家门。现在做皇帝,威严不能施加给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是不一样的。”于是下令放了硬脖子县令,赏赐了他三十万钱。

董宣回去把赏赐全部分了给手下众官吏。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京城称之为“卧虎”。人们歌颂他说:“董宣在时没有人击鼓喊冤。”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县令。七十四岁的时侯,死在任上。光武帝召令派遣使者去探望,只看见布覆盖着尸体,董宣的妻子儿子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知道以后很伤心,说:“董宣廉洁,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为董宣曾经做过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便赏赐系印钮的绿色丝带,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了他。

原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日,“ 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 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曰:”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心史观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扩展资料:

赏析:

本文通过叙述董宣严格执法,格杀公主家奴,并且宁死不向公主谢罪的事。赞扬了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前面冠以绰号“强项令”三个字,是皇帝给的,十分形象地突出董宣不畏权势、敢于执法的刚毅性格。

此段是根据《后汉书•董宣传》,由范均宏.吴少岳编剧,60年代初由中国京剧院四团首演。吴钰章演董宣,孙岳演刘秀,夏美珍演湖阳公主,各有精彩的唱段。

展现出一幅有趣画面:上头坐着至高无上权威者汉光武帝,紧挨着坐的是帝姐湖阳公主,满面怒气,下面跪着董宣。他的双手撑住地面,旁边两个小黄门按他的头,他倔犟地不肯低头。这是一场情与理、罪与法、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董宣在画面上位置最低,但却是真正的胜利者。

《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作者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